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科研>>科研知识>>正文内容

期刊总编辑: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被期刊选中?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虽然中国学术期刊已有上千家,但与庞大的研究队伍相比,仍然是稀缺资源。期刊编辑如同工厂里的质检员,通过初审、二审、三审,不断筛掉那些自认为有瑕疵的论文。

对于被筛掉的论文作者来说,自己辛苦撰写的论文未被接受,难免会心生怨言,怀疑编辑部在用稿机制方面有什么玄机。但站在期刊编辑角度说,凡是正规期刊都有完备的审稿流程,文章后面都有责编署名,他们内心都希望所编发的文章能引起同行的关注或者学界的共鸣;所以,一些论文之所以没有进入期刊编辑的视野,恐怕主要是与作者的选题、论文的结构有直接关联。

一、期刊编辑心目中的学术论文

我是1982年7月大学毕业后开始做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经过若干年的编辑实践发现,作者投寄的稿件也是有低、中、高之分的,我把它分别定位为学术作文、学术论文、学术美文。坦率的说,在编辑部收到的大量自然来稿中,许多稿子只能称之为学术作文,然而编辑部需要的是学术论文、学术美文。

什么是期刊编辑认可的学术论文呢?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针对特定的学科研究对象或问题,使用规范的术语、范畴、范式,在规范的体系下撰写的学术文章。

也就是说,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包含着两个要件:

第一个要件,无论作者是哪个学科、哪个专业,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都必须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或词汇,使用规范的学术范畴和研究范式;

第二个要件,无论是宏观问题研究还是微观问题研究,都要在规范的体系中进行论述和阐释。

当然,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学术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会出现新的学术表达方式、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学术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但是,这种与时俱进不是割裂式的生搬硬造,而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期刊学术论文的两个内涵必不可少:第一,研究成果的新观点,能被同行所理解;第二,研究内容的语言、范式,能被同行所接受。

二、期刊学术论文的基本架构

进入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越分越细,研究内容也互有不同,但期刊论文的基本架构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从评价标准来说,大致要有五个支柱。

支柱一:高屋建瓴的旧文总结。

学术研究是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过程,前人研究成果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描述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为了问题而问题,这属于低层次;二是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关联的描述,这是一种中层次;三是在描述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这是一种高层次。最后一种描述的特点是:并非网络链接式的罗列,而是高屋建瓴式的概括;同时,能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进行取舍。

支柱二:“不疑处有疑”的问题发现。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描述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把别人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挖掘出问题来,扩展成大问题。也就是一些学问家所告诫的,做学问需要“在不疑处有疑”。

支柱三:收放自如的逻辑展开。

一篇能被期刊编辑看得上的学术论文,需要在结构上符合以下五点:其一,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围绕问题展开;其二,抽丝剥茧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对问题做分析阐释;其三,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应围绕主题进行深度阐释,而不是偏离主题、兜圈子或绕弯子;其四,观察问题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其五,学术阐发是柔和的而不是武断的。

综括起来说,一篇好的期刊论文,能够把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主问题,然后向相关的问题做辐射,使问题扩展、深化;同时,既能辐射出,又能收回来,收不回来那就变成学术散文了。

支柱四:含而不露的价值意义。

一篇论文从撰写到发表,必然包含着作者想要呈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但是,有没有学术价值和意义,那是编辑与读者通过阅读文章后得出来的,不是作者在文章中直白的喊出来的。对于高明的作者而言,能够让那些不研究此问题的人也能读懂论文。

支柱五: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

学术论文是一种借助文字来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形式,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曾有“字字珠玑”“锦绣文章”的赞誉。但与其他文章或视觉艺术不同的是,学术思想可以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学术表达时的行文、用语却要遵守学术规范。因此,编辑部比较看重论文的层次、布局、美感,比较在乎论文的讲规则、合逻辑,尤其是关注段落之间的无缝衔接、首与尾的遥相呼应,感觉作者的思维无断裂、是一气呵成的。

三、怎么才算“学术美文”?

期刊编辑心目中的佳作当然是“学术美文”,但这类文章可遇而不可求。当然,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每个编辑眼中的“西施”也是有差异的。

大体来说,评判一篇学术论文是不是达到学术美文的程度,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视觉冲击,二是阅读冲动。

作者要想满足这两个条件,就需要在设定选题、动笔撰写前,抱有打动读者的“雄心”、征服读者的“欲望”。

这里借用现代美食理论,对“学术美文”的内涵稍作展开。

按照美食家的说法,一道精美的菜肴——“佳肴”应当具备六个要素:色、形、香、味、意、养。而一道赏心悦目、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学术佳肴”,也需要包含这六要素。

色:选题有特色,大小标题很新颖(能够产生视觉冲击);

形:结构布局严谨,行文逻辑自洽;

香:作者才气与学术积累完美结合(能够诱导阅读冲动);

味:通过作者的语言而品味,遣词造句自然、优美、流畅;

意:领域新、视角独,传递出别样的意蕴和境界;

养:学术价值高,学术意义大。

以论文的“色”——标题为例:标题起好了,就成功一半了,所谓“买书看皮儿,读文看题儿”。一篇学术美文,一靠论文的内在质量,二靠论文的外在包装。在多媒体时代,一篇论文能否做到传播效应最大化,关键是看标题设计能否吸引读者眼球。

总之,在学术期刊编辑部眼中,所有作者都是学术产品的生产者、供货商,因此,编辑部衷心希望各位作者:在生产之前,先做好学术市场调研,了解编辑部需求,不盲目生产,不重复性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集中精力和智慧,合理调配学术资源,提高产品的正品率,通过内在质量(新观点、新发现、新材料、新视角,严密的论证)、外在包装(醒目的标题,流畅的语言)来打动消费者——编辑、读者,使自身创造的新品牌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和喜欢,从而打开学术市场、占领学术市场、拓展学术市场。

而期刊编辑的角色,如同质检员、品尝师。他们在论文末尾的署名,不仅意味着要把好质量关,而且还意味着,在期刊展台所展出、推出的各种学术产品,是以他们的声誉、信誉做担保的。所以,他们信任那些熟悉的老牌学术产品、信任自己曾经使用过的学术产品,而对那些新的学术产品、那些不熟悉的学术产品挑剔或者拒绝,也是情理之中的正常现象,希望作者能够理解和宽容。

期刊论文中的“情感”规范

仅从题目看,有人可能会误解:是不是针对现在一些文章中的滥情、情绪化有感而发?我要申明,不是的。因为,我只关注学术期刊上的纯学术类文章,不关注其他类文章,所以,我是针对纯学术类文章中的无情、寡情而言的。

一、问题之缘起

之所以会想到这么一个话题,是有感于近年来人们对“学术规范”不断提及。但是,从探讨的内容看,关注视角多集中于论文的学术规范、技术规范方面,很少从“情感”角度探讨学术论文的心理规范。

从读者视角看,虽然学术论文是作者撰写的,但能否发表则是由期刊编辑决定的,这两端都涉及了“人”,而人又是有“情感”的高級动物,所以,这种情感因素往往在论文发表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作者投寄出一篇论文,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出来、被读者看到,那一定是作者的情感与编辑的情感碰撞后,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会被编辑欣赏而推出。如果借用心理学上一个专有名词来表述的话,可称之为论文发表前的“共情”作用。

对于作者来说,无论是动笔还是敲击键盘撰写论文,不外乎有四个动机:一是出于自身的研究兴趣,二是想宣泄胸中的学术冲动,三是受外界名和利的诱惑,四是单位工作考核、职称晋升的压力。当然,也有属于这四者的综合。但无论出于哪一种动机,对于期刊编辑来说,论文到手后,评判的标准只能遵循一个尺度,即只需要观察、体悟该论文是否体现出内在的“真情实感”来,或者说,是否体现出“真”“善”“美”“爱”这四要素来,而不应当受作者或他人的外在情感,也就是“人情”“关系”的影响和左右。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情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内心感受,不仅有正面、负面的区分,即使是“真”“善”“美”“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和纷争,我这里将“情感”限定为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情感。

二、对主副标题蕴涵情感的评价

受自然科学论文的影响,近些年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形式,不断向自然科学论文靠拢,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这“新八股”似乎已成为论文的标配。在此情势下,评判一篇论文是否呈现“真”“善”“美”“爱”这种“情感”,那就主要关注四个方面,即从主副标题、作者、主题或主体、引言与结语来观察和评价。

从笼统意义上说,一篇论文的主副标题,就是该论文的具体名称。但是,如果深入解析的话,它既不是一个随意组合、拼凑的文字游戏,也不单纯是一个区别于其他论文的字符排列,而是内蕴着两方面的情感意涵。

一方面,它映现着文化的情感意涵。由于作者研究的话题,大多是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特定文化背景中发现和生成的,所以,论文的冠名——主副标题的搭配,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这种文化情感来。这种文化情感,能通过标题对阅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某种暗示和诱导作用。它诱导读者,关注、接受、认同或者欣赏作者这种带有文化烙印的所思所想。

另一方面,它统领着作者的情感意涵。作为一篇论文情感的出发点和支撑点,论题的主旨无论是想支持、赞美,还是想反思、批判,或者是想强调、呼吁,都需要构思上的新颖、巧妙,既能将全篇内容的情感聚合、集中,起到统领、指向论题本身的职能,从而提示性的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者的微言大义,又能起到一种感官审美上的点拨,给阅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对作者情感的评价

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借助文字编排来阐发学术见解、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形式,类似于作曲家通过七个音符的巧妙混搭来谱写出悠扬的乐曲。所以,作者如何调动自身的学术积累,“意在笔先”“情在笔先”地从整体上构思论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不仅关联到作者的研究方法、写作风格,而且也关联到作者的学术创造力。它需要作者抱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将充沛的情感注入论题的创新与阐释之中,以生动而有特色的学术语言来感染、拉近读者,把读者带入作者设定的学术情境中,进而感受、领悟学术的魅力。

首先,研究方法中的情感。

为了凸显选题的价值和重要性,作者会在论文中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和语言技巧,甚至借助插图、表格等手段,来说服读者。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复杂性、依赖性、难验证性、主观性等特点,无论是采用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或者采用实证性与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都要由研究者——“人”这个主体来选择与操控,都必然受到人的情感因素的制约,容易形成非中立、非客观、非理性的“先入为主”。而作为期刊编辑,由于所承担的角色是为论文加盖“合格章”的第一读者,因此,检验作者研究方法中的情感恰当与否的天平,就是看作者能否通过问题、材料、论证、结论四者之间的无缝衔接、逻辑自洽,让编者感到自然、可信。

其次,写作风格中的情感。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写作特点:或简洁,或细腻;或清新,或厚重;或平实,或炫目。这既体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也体现在修辞手法的互异。它与作者的学术阅历、语文功底、行文习惯有着直接关系。一个在学术上有着强烈追求的作者,必然是在论文中融入并显露出自我的个性、趣味、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特征。而期刊编辑对作者写作特色的评价,主要是看这一写作风格体现出的情感,是否对阅读者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最后,学术创新中的情感。

学术的进步,在于论文作者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按照最新工具书的解释,学术创新并非仅限于作者孕育出了新学说、新理论、新思想,对于那些发明出新的研究范式或方法,发掘出新的材料、新的证据的人来说,也应当视为学术创新。这就是说,所谓学术创新,其标志就在于,作者在本学科、本领域,或者整个学术界,为读者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当然,受特定环境、特定学科、特定话题的制约,这种创新贡献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大或小,创新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这种有意识的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创新情感、创新精神。判断作者在学术创新中投入情感的标准就是:敬畏而不游戏,真诚而不虚伪,独立而不盲从,解决问题而非材料搬运。

四、对主题/主体情感的评价

在目前日益规范化的学术论文写作中,作为期刊编辑,固然可以在前期审稿中,采取某种讨巧的方式从“标题”“摘要”“关键词/主题词”中大致了解某篇论文的核心观念或中心意思,但到最后取舍阶段,恐怕还得仔细观察该论文的总体叙事是否与标题呼应,是否或隐或显地有一个核心主题。它是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渗透作者美学追求、体现作者学术理想、表达作者世界观的那个“魂”。如同一部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既贯穿于整部作品,又在不同乐章中发挥作用。

如此说来,如果全面评价一篇论文好与不好,能否列入期刊的发稿计划中,还需要对该论文的主题所蕴涵的情感做一总体领悟和意会。

当然,由于学科不同、选题互异,论文的写作手法也千差万别,即使具体到某一篇论文,无论它有没有设置小标题,主题情感也是由各个段落衔接而成的。因此,如果大而化之的话,对论文主题“情感”的评估,恐怕还是先从评判论文的优劣标准入手。

(一)什么是好论文?

关于“什么是好论文”的评判标准,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可谓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经过对众多观点的筛选,这里择出十种:

第一种观点:好论文应具有深刻、丰富,文采、创新等特点。

第二种观点:好论文应当论点新颖、数据可靠、逻辑严密。

第三种观点:好论文应当立意准确、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布局合理。

第四种观点:好论文具有四性——知识性,启发性,客观性,独特性。

第五种观点:好论文在观点上铿锵有力,语言、形式、逻辑上珠圆玉润。

第六种观点:好论文探讨的问题集中清晰,研究过程科学严谨,得出的结论明确有力,叙事语言通顺易读。

第七种观点:好论文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行而有思,思而能论;文须有采,有声有色。

第八种观点:好论文体现为,不可或缺的学术史,观点、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第一手资料,符合学术规范。

第九种观点:好论文的选题都比较优秀,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好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结论有新意。

第十种观点:好的论文有九个特点,“三清”(清晰的题目、清晰的结构、清晰的结论),“三新”(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三性”(实用性、独创性、可操作性)。

除了这十种观点外,再加上我前些年在演讲中提出的“五个支柱”(高屋建瓴的旧文总结;“不疑处有疑”的问题发现;收放自如的逻辑展开;含而不露的价值意义;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的观点,算作是第十一种吧。

尽管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至今还没有起草颁布一个“好论文”的“国家标准”,但实际上,仔细比较这十一种标准,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即大家都认同论题、过程、材料、语言在“好论文”中的重要性;只不过,表述不同,视角各有侧重罢了。

(二) 好论文不能缺少“温度”

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尽管不少学者在论文撰写中注意到了好论文的相关要素,期刊编辑也注意到发表前的论文在选题、过程、材料、语言方面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但经过辛苦编校、印刷出刊、推向学术市场后,挑剔的读者对这些论文并不认同、反应冷淡。“遇冷”的原因,除了不同读者因学识经历、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认知外,恐怕还与文章本身的冷冰冰、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应当具有的“温度”有关。

作为一篇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如果没有“温度”,那意味着,研究者的视野、思考和结论只见“物”不见“人”,那就难以温暖、激活、调动读者内心对作者观点呼应的热情,就容易造成一种作者自说自话、读者无动于衷的尴尬场景。这种“温度”说白了,其实是一种“情”的缺场、缺席,因此需要“情感”来出席、暖场、救场。

数千年来,“情”一直是中华文化、中国学术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尽管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之作也”,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尽管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人们也记忆犹新,但时过境迁,“情”在当今学术论文中,与读者渐行渐远了。君不见,一些学者撰文,言必“解构”、文必“后殖民”“后现代”,一大堆晦涩、自造的概念,一系列用“的”字堆砌的多重定语,或者由多个破折号插入的定语从句,有些长句甚至还无标点、中英文混搭。作者的初心,也许是想借此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或与众不同。岂不知,由于缺少了“真情”和“情怀”,圈里圈外的读者并不买账。因为,在读者眼里,将简洁的汉语复杂化、累赘化,如果不是作者为了唬人而省心省力,那就是思维有断裂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论文写作须有“真情实感”

在学术论文中,“真”“善”“美”“爱”等等都属于“情”的内容,但如果期刊编辑将这四者逐一衡量、检验所有论文的话,那未免显得苛刻而不近人情。如果退而求其次,简而略之、压缩为一的话,那首要的就是“真”了,即《周易·乾》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意为“写文章应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假设缺少了“真”,那么,“真”后面的缀词如“真情”“真实”“真相”“真谛”“真知”“真髓”“真理”,也就失去了意义,无从谈起了。

何谓论文情感的“真”?就是文章的主题/主体有感而发、真情真诚地向读者奉献了新知识、新发现、新理念、新感受。

具体来说,“真”的内涵有三:一是提出和探讨的论题是有感而发、深有感触的“真问题”,而不是装疯卖傻、无病呻吟的“伪问题”“假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能对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提出问题,所提出的学术问题具有社会意义,所得出的结论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或者在前人基础上又有超越和创新。这就需要学术情怀和定力。二是“文以载道”,它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思想的职能,所以应当是真情流露、真实感受,不掺假,不作伪,言之有物。三是用“心”写作,自然而真诚,心与灵合一。期刊编辑可以容忍作者的标点、词语、文采、结构有欠缺,不应纵容作者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主题内容的空洞无物、三纸无驴。

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人担心,如果将“情感”列入学术论文的规范化体系中,有可能冲淡学术的冷静和理性,从而走向情绪化。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误解了论文中的“情感”要素。借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的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意思是说:能够感化人、打动人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比声音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更深入的。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社会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发展规律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们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研究者的“情感”。至于“情绪化”,那是一种喜怒无常的病态心理,与学术研究中倡导的“纯情”“真情”“温情”“柔情”“传情”“深情”是两回事。

总之,人文科学研究也好、社会科学研究也罢,说到底,都是与“人”这个高级情感动物有关的学问;所关注的对象,都是各种灵动的、活生生的存在;所从事的知识生产,多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它需要研究者在调动全部知识储备、文献材料的同时,还要将内心的全部情感投入其中,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使得“真”“善”“美”“爱”等情愫在所撰写的论文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出来,让编辑和读者都能通过阅览而体会并被感染,进而给人以享受、充实或启发。所以,如果将“情感”纳入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中,将会有效遏制目前一些论文的晦涩、乏味、八股、僵硬、“假大空”,让人们更加喜欢鲜活的中国学术期刊,更加热爱生动的中国学术世界。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