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21年中国教育外部受新冠疫情和世界局势影响显著,在疫情防控、校园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采取了相应的系列举措。教育内部“双减”发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培训企业各方面以及家长、教师、培训业职员和学生各种成员都产生了深度、广泛的直接作用,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总量有明显减少,教师工作负担明显加重,学校及教师的自主性进一步降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加强了政治和历史教育。“十四五”规划确定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目标,具体各学段和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及定位于酝酿讨论中。局部区域教育供给数量减少,质量有一定程度下降,教育各方面受此影响出现矛盾积累,民众对教育改进的期望继续走低,受疫情与内卷阻碍诸多改进难以有效进行。
01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状况
2021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方面有:
(一)“双减”初显成效
2021年1月,中纪委网站发表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的采访,谈到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强调要加强规规范与监管,发出“双减”信号。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强化校外培训监管,各地随即采取措施监管资金和阻止培训机构开课,接着限制教学时间、内容。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6月15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双减”《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对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此后,从中央到县级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按“双减”《意见》要求开展工作,新东方等多家教育培训头部企业从学科培训退出,约7百万教育培训机构员工转岗。2021年底各级政府报告“双减”取得显著成效,校外培训总量和时长明显减少,校内课后服务明显增加,大多数学校对作业与考试加以控制。整体看“双减”初显成效,可持续性有待检验。
(二)家庭教育依法明确主体责任
经过多轮讨论修改,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家庭教育方面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旨在矫正家庭教育中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同时对能力与资源不足的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赋能。对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法律责任做出界定,明晰了学校和家庭在育人中的责权边界。该法为家庭教育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创造了新的条件。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当下,特别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家庭条件和资源不足的乡村、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等各类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教育经费在财政收支不平衡压力下维持平稳增长
2021年,疫情及国际形势对各地各级财政收支影响继续加剧,更多地方政府出现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状况。在此情况下,落实“双减”的条件保障、依政策要求的民办学校退出、民办幼儿园和学校因收费降低或难以及时拿到普惠及相关政策补助而资金链断裂停办等诸多因素增加了整体教育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需求。遵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筹措教育经费。2021年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较2019年同一指标8.74%下跌3.05个百分点;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908.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5%,较2019年同一指标8.25%下跌1.10个百分点;占GDP比例为4.22%,高于前一年度同一指标的4.04%,从2012年起连续9年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在4%以上。上述数据显示202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在惯性作用下高于GDP增长,也高于同期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但整体走势表明维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的外部条件与此前相比更加薄弱。
(四)在线教育发展趋向合理
2020年,受疫情和校外培训的双重影响,大量资本疯狂涌入在线教育,使该类企业疯狂增长,全国在线教育机构总数突破23万家,超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其中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背离教育初衷,对在线教育的技术、经营、运行特征认识不足,在线上课时间过长,使用方式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良,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厌学。2021年,在加强监管和相关外部条件改变的共同作用下,在线教育机构融资相对冷静、理性,总体出现收缩和转型,曾经万亿市场规模的产业进入业务紧缩、人员锐减、关停校区、股价下跌状态,少量向非学科、职业或成人教育转型。2021年12月21日,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介绍,在线校外培训压减84.1%,继续经营的在线机构需要遵照相关政策要求转为非营利机构,在遵守规范,确保教育品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守住以人为本而非以资为本的底线,推进在线与在场融合方面也有一定改进。
(五)创造了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新机遇
经过多年社会岗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供给“剪刀差”不断拉大的强力作用,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0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继续鼓励职业教育尤其是学历类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具体目标。截止2021年底,职教本科学校已有32所,招生规模3.8万人。人社部也明确提出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12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职业学校学位证书效用与普通本科获得的学位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打通了就读职业院校学生的上升通道,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融通有了现实途径。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仍在于体制变革,转变行政机构下属的学校定位,走向法治的市场。
(六)艺体类高考保障公平提高基础文化素养要求
2021年9月,黑龙江、甘肃等7个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同时,为了改变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艺体类高考当作高考捷径,每年考生人数有百万之巨,其中真正有艺体特殊天赋与才能的人不多,毕业就业冷清的不正常状况,对艺体类高考招生做出调整:扩大省考国考范围,减少校考,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提高文化课分值要求,严格招生程序,保证招考公平公正。这一改进也有利于中小学注重面向所有学生身体和艺术基本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盯着参加体艺高考的少数学生某一方面才能的培训,创造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发展的更好条件。
(七)民众通过网络的教育改进发声仍在增长
2021年,随着互联网工具普及,借助于网络和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改进的思想得到更好地传播,特别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改进为宗旨的微信群数量增加,在传播教育思想、明辨教育是非、回归教育常识、曝光不当教育行为、完善教育政策等方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社会各方面关注教育的网络信息有所增长,更多的违规补课、校园暴力、师德失范事件在第一时间源于微信有图有真相的关注,网友围观引起当地管理部门注意而得到解决。
02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不足之处
2021年,疫情继续对教育各方面产生影响,与“双减”等措施叠加,教育行政主体发出的指令频繁,教师工作负担明显加重,在一些地方执行政策“一刀切”的现象还常见,学校与教师的自主性下降,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出现新的供求矛盾,财政经费紧缺与分配不均问题仍很突出,教育改进的空间与机会受到挤压。
(一)“双减”引发教师负担加重自主性下降等诸多问题
实地调查显示,“双减”《意见》实施半年来,义务教育学段一线教师在校时间延长1-2小时,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备课与教学,主要原因有:由于不同家庭接送孩子的时间错位拉长,教师需要早上班,又要延时下班,“早七晚六”成为常态,影响了教师休息、备课和业务进修,相应的激励没有到位;需要承担超出原来的学科教学以外自己又不熟悉的课后服务;减少作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选作业;在没有校外培训的情况下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教师就要付出比此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面对不少学生不同需要分层教学,使得教师在时间、精力、心理承受等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
由于各地在执行政策时存在“一刀切”现象,对学校和教师管理的行政力度加大,使得学校与教师自主性降低,办学自主权明显削弱,客观上让一些教师做了更多无效付出,按单位时间计算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效率出现下降。在一些地方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却不能减轻学生负担与家长的焦虑;“双减”措施未能考虑具体学生的学业状况,部分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补课需要也被禁止,只能放任其不达标;校外培训大大减少了,刚性培训需求尚在,培训反倒成为特权仍在进行,衍生新的公平问题;绝大多数学校课后服务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学足学好目标,还要求学生不能离校;低龄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导致过度疲劳;农村学生由于延迟到下午5点半放学已经天黑,由原来能在天黑前回家不需要家长接送变为反倒必须家长接送,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调查显示,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与效能提升效果有限,全国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难以做到增加经费兑现“双减”《意见》所提出的增加教师编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根据各地实际,由相关当事方协商更符合具体学校实际的“双减”方案应成为改进方向。
(二)中小学体育美育出现滑入“赶考”风险
2021年前后,各省市先后提高体育、美育在中考与高考中的分值,其中某省增加到100分,同时多个省相继降低物理与化学的分值。这些做法引发各地在严禁校外学科类培训活动的情况下音体美提分培训“火爆”,客观上将音体美引向远离其教育目标的应试赶考。
当下教育评价整体问题是评价体系落后,停留于低层次的考试阶段,未能升级到测量和分权综合评价阶段,导致对音体美的忽视。于是没有评价常识的人就认为纳入中高考,通过量化考核增加分值才能使音体美受到重视。在不改进教育评价的情况下实现音体美的“双增”只会将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推进“赶考”的旋涡;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是改进整个评价体系,建立符合音体美特征的评价并融入整个综合评价体系,而非用知识类学科考试的方式将这些科目列入考试或增加分值。由于这种做法忽视了音体美考试得分和分数提升的成因有别于知识类学科,既不能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的目标,还必然产生日益严重的公平问题,增加了学生新的应试负担,使学生对音体美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丧失,对他们综合素质长远提升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
(三)教育供给出现区域结构性总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2021年8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学校总数和就读学生总数微量增长的情况下,出现区域内结构性供给总量减少,质量有所下降的现象。影响因素有:一是民办教育资源变化: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比2019年的19.15万所减少4820所,下降约2.5%;招生1730.47万人,比上年减少43.87万人,下降2.47%;在校生5564.45万人,比上年减少52.16万人,下降0.93%。显现出近30年来民办学校数量首次大规模下降。2021年根据局部地区的统计,民办学校减少的数量总体高于2020年。一些地方因幼儿园关停,出现3-6岁儿童在住所附近无园可上的情况;或原来的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减少、质量下降家长感到不满意;或出现幼儿园学位不足产生的40人以上的大班额现象。原来在民办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是乡村留守儿童,民办中小学停办后这部分学生只能回到所在乡村公办学校就读,父母明显感到学校质量不满意;于是部分家长无奈之下选择在广州、深圳等地购房解决孩子就读问题,以至广州各区连发学位预警,部分片区公办小学学位只能满足所在范围内三分之二的需求,与相关政策要求的民办学校招生不超过5%差距较大。二是对培训机构的治理使得这部分教育供给80%以上不再存在,其中当然有过量培训,也包含不少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消失。三是地方政府财政经费增长补不上当地民办学校退出的缺口,仅北京某区就出现2000余教师缺编与经费的巨大缺口。不少地区民办学校均是几年前政府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收为公办的学校由于日常经费投入水平降低难以保障原有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该地总体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其中直接影响显著的是10%左右的当地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需要从县城以上的民办学校回到乡村漂亮的薄弱学校。各地在政策调整中出现原有教育资产不能发挥效用的闲置情况。
2021年5月1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发布,自9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7月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全面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办学,要求两年内“公参民”的民办学校全部退出。各地发布的相关政策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义务教育学校的人数比重降至5%以下。
(四)青少年抑郁等问题凸显
2021年新春开学不到一个月,H省就有40余名中小学生自杀。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为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9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明确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要求各地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11月9日,教育部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复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要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现实中的困难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在短期配备到各个学校,要求各校进行抑郁症筛查因缺少专业人员难以实施,并可能在实施中对疑似对象造成二次伤害。
(五)教育均衡验收全部通过,真实均衡尚未实现
截止2020年底,全国96.8%的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2021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对剩余省份94个县实地督导检查,历时9年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画上了句号。调查表明,一些县在验收之年对薄弱校有很大的投入,过后却又恢复了原态,各项均衡发展的活动或项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甚至由于县财政紧张出现教育经费拨付不下来的情况。均衡发展所不允许的大班额现象在一些城区优质中小学比比皆是,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并无改观,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择校和报名参加培训就是有力证明,与各种调查问卷中很高的满意度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少通过验收的县还出现了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现象:一方面是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各项设施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各地集中教育资源设置一些重点学校的观念、机制、体制尚未改变,人为拉大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择校热,县域范围内所有居民满意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
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各省(区、市)创建一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经过3到5年的努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4个方面设计了32项指标,并于2019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注重指标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双合格。如果不明确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不改变学校管理等级体制,不改变评价机制和监督模式,让所有居民满意的教育均衡可能依然难以实现。
03
2022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
2022年,教育改进需要继续围绕以人为本,以爱育爱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教育当事人的自觉自主性,减少教育中的平庸,提高教育效能,以更高的智慧应对各种挑战,竭力保障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教育供给保质保量,减轻教师负担,尊重学生权利,积极参与并践行人类教育之约。
(一)尊重师生生命,以爱育爱建设高质量教育
2022年,需要反思已经发生频度过高的各种与师生生命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显示人们正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孤独,亲情越来越淡薄的世界。没有生命就谈不上教育,爱因为不可度量而被忽视,亲情因为没有生长空间和时间而断绝,人与人之间由于更看重功利越来越冷漠,教育因为不考评爱而只看考分变得凶残。不包含爱的教育,爱得不够或不当的教育显然不是高质量教育。不当的教育质量评价已经使教育背离社会生活与人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每个当事人以爱为根基,以爱的相互激励为常态,在爱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教育的价值共识,在共建共治共享理想社会中共同成长。未成年人身边需要充足健全的温暖和关爱而非处处设置筛选、充斥险恶,恢复正常的同少年生活就能有效预防并大量减少抑郁;尽可能消除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身边的黑暗;尽可能不要让未成年人带着满腹的冤屈与难以承受的负担从容而惨烈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让内心清洁纯净的未成年人因为受到污染而心怀深仇大恨,在未来的某个情境下给社会和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教育需要对师生及教育当事人织牢网络及各种暴力防护网,不要让内心有爱向善者边缘化,给冷酷绝情的暴力倾向者占领道德制高点创造机会;不要为任何形式的仇恨制造借口使得仇恨者还能战胜一切。
(二)减少“一刀切”,以智慧减少教育的平庸
“一刀切”的现象随着行政指令增加和师生自主性降低而在更广、更多、更具体的“双减”、防疫、假期托管等工作中表露出来,造成教育趋向平庸,一些地方的一些领域还显露出从现代治理向旧式管理退化的迹象,一批批热心从教的青年才俊入职学校和教育机构若干年后变得越来越平庸,一个个兴趣广泛的儿童经过若干年的学校教育后成了被动型人格的后进生,这样的现象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中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前人使用“书庸子”表明教育可以使人智慧,也可使人平庸。现实中已经出现的大量高学历平庸者表明教育客观上已经造成了大量的人平庸。
使人丢失天性中的自然智慧而变得平庸的教育的特征与机制:一是单一标准的培训,用同一模式塑造每一个学生,长时间限定内容、标准答案式训练,形成标准答案式思维;二是灌输挤压自然成长,听话而不能说话表达内心;三是长时间他主不能自主,在家为妈宝男、妈宝女,在校是美德袋、考分架;四是没有基本的逻辑教育,没有思考的机会,不思考抑制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些以培养卓越者为名义的教育却不让教育对象过卓越的生活,生成自己的志向,终归退化为平庸。不少人在孩子的人生起点设计了进入智慧殿堂的路径,其结果是将孩子折磨成一个毫无个性、缺乏创新、呆板的平庸者。
每项政策的执行需要智慧对待,实事求是。每个人都是天生有智慧的,后天的卓越在于实现其先天的内在,在于自主超越低层需要,不断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检验。受管理与评价限制,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平庸的教育和教育的平庸,但每个有智慧的人都可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减少身边教育的平庸,尽可能不参与制造平庸的教育。
(三)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受经济状况影响,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乏力的现象自2015年开始出现后一直延续,2020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22%,高于2017至2019年,显示财政性教育经费惯性增长超出GDP增长势头,意味着教育经费增长的外部经济基础变得脆弱。因此,在2022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五个深刻认识和把握”的第一条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教育的先导地位,下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先手棋”,在2022年的七个方面工作中强调“健全4%落实机制”。在多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以“公平”和“质量”为主题词之后,再次提“优先发展”,在政策理念上显示各级政府需要采取比前几年更有力的措施保障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在民间教育投入受相关政策影响将会继续缩减的情况下,能不能确保教育经费总投入不出现下滑、确保不出现教师欠薪、确保实施教育均衡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足额支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提高效能减轻教师负担
“双减”实质目标在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常态下可持续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真正提高教育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以加重教师负担的方式减轻学生负担在短时间的外部压力下可行,但不可能持续。让教师有自主空间和足够时间与精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并建立专业、人性化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系统性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教师的负担在世界各国属于较重的,教师维护自身权利的表达渠道又不够通畅,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中,各环节均存在信息表达和传递不充分、不真实的情况,由此产生的误判将导致决策失误,走向形式主义,对师生和整个教育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减少不必要的发文,真诚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自主权,尊重学校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办学自主权与选择权,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使师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人,有充足的自主决定和选择权,在此基础上的效能提升和负担减轻才能可持续。
(五)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亟待完善体制与机制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重申“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这是自从2010年国家确定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以来符合国际形势和人才战略的十分正确的发展方向,实施成效却一直不如人意。在新的一年里,强化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其关键在于:扭转普通高中按照中考分数排位录取,给学生呈现各具特色的高中学校,供学生依据兴趣和潜能自主选择,高中学校内部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课程体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层次和类别多样化的追求。
为了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关键在于中央、省、市政府直属的高中,率先办出特色,与所在地区、县域高中相得益彰。打破高中招生县域界限,为了解决人口较少的县内高中学校少,可供学生特色类别选择空间小,制约了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优势发挥问题,尝试市(盟、州、地)范围内统一招生,促进区域内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在高中入口处实现学生兴趣选择分流而非仅仅分数高低分层。与此同时,高中学段校内课程多元化,大力提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给各学校特色建设留足自主设置课程余地。
(六)积极参与人类教育之约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基于全球视角,强调教育的公共目的,探讨和展望了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亟须转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发展,中国教育均应坚持开放,学会从世界看中国,而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中国教育同样亟需转型。因此,需要积极应约,依据该报告的精神,切实解决好国内教育的公平、公正、普惠问题,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同时通过教育消除该报告显示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当下存在价值分裂与行为孤立的隐忧,铸造人类持久和平。真正通过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充分领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契约的内涵,让更多人明确教育的公共目的,充分利用好这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
来源 | 本报告主要部分由《改革内参·高层报告》2022年第6期发表
执笔人 |袁桂林、吴华、储朝晖等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