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卓越的办学业绩,在名校林立的三秦大地上,这所学校或许名不见经传;而如果没有这所学校,这座地处黄河之滨的小县城也许难以完全被外界所熟知。如今,宜川中学与壶口瀑布交相辉映,成为了展示宜川形象、令万众瞩目的靓丽名片——
|
延安市教育局局长孙继平(后排右)深入课堂指导工作
|
|
孙明贤 陕西省宜川中学校长,先后荣获“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教育神话创造者——延安十大新闻人物”、“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感动中国教育人物》——中华名校长风采录”。
|
|
自主课堂是每个人的舞台
|
|
激情燃烧、活力四射的胸贴背式课间跑操
|
课前,各教室里的学生都站在自己坐位边用他们集体创作的誓词大声宣誓,如同即将拼杀的战士,群情振奋。
语文课上,为了反映文章里的某个情节,有人用语言表述、有人用绘画展示,还有人用小品生动地进行演绎,引起掌声阵阵。
过道两边的墙上,学生自办的“走廊文化”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人驻足观赏,连连赞叹。
等待跑操的间隙,每位学生手里都拿着一张抄满文字的小卡片,边走边背,惜时如金。
校园操场上,学生以班为单位排成一个个方阵,人与人之间胸背相贴、步伐一致地跑步前进,口号声震天宇,场面气势磅礴。
教学大楼前,一群群来自市里乃至省上的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班级的号牌前集结,然后在学生代表的引导下走进各个教室,学习观摩。
这是在延安市宜川县宜川中学里经常都能看到的特色场景。这些场景背后的办学绩效是:继2005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201人之后,宜川中学的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在五年内递增至1102人,一、二、三本上线率、文理科平均成绩和总排名等六项指标连续5年蝉联全市各县区第一,并且在2010年又创下了单个班级全部上二本线的历史新纪录。
学校因而于2009年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校长孙明贤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以教育神话的创造者获得了延安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那么,作为陕西延安的贫困县之一,宜川县何来财力支撑这所拥有近七千名师生的学校?作为生源水平相对较差的宜川中学,学校是使用了何等高招促进了升学率的连年攀升并多次创造出了高考奇迹?
而且,究竟是何种吸引力使延安各县区的众多学子舍近求远地来到这所交通闭塞、地域偏僻的县办中学求学?究竟是什么教学模式使全市乃至全省的教学同行们一批又一批地前来观摩、取经?究竟有怎样的管理绝活,使延安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使该校成为引领全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带着这些疑惑,我们于11月底专程来到古丹州大地,开始了对“宜中现象”的赏析与解读。
握住“壶口旅游”和“宜中教育”两张名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解决人民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最大利益的重要途径,举全县之力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走进宜川中学,那宽敞、整洁、雅致的校园与美观的教学楼所彰显出来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绿化道旁,一幅幅配有文字介绍的人物照片向人们展示着这所中学的悠久历史和无限荣光——他们都是近70年来从这里走向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且建树颇丰、贡献卓著的老一辈优秀学子。其中有西工大副校长、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专家袁建平博士,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40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与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齐名的王宜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殿军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果树专家、留美博士邓西民教授,云南大学数学系副主任、教授李耀堂博士,深圳防疫站站长、医学专家张顺祥教授……沿着平展展的水泥大道在校园内徜徉,我们看到激励学生探索进取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一座教学楼的侧墙被巨大的展板所占,上面是“自信不移急奋蹄,壮志定酬高扬帆”的标语,下面是几十位年轻学生的照片和人生格言,他们是刚刚从这里毕业并考入南京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的新一代。
宜川中学校长孙明贤告诉我们,宜川中学是宜川县惟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其前身为明末成立的“丹山书院”,至清朝嘉庆年间复修更名为“瑞泉书院”,民国初年改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194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宜川县初级中学”,1958年秋设立完全中学。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2003年7月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06年9月更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2008年8月增设了新校区。
目前,宜川中学校本部占地50亩,新校区占地2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拥有93个教学班,6438名学生和364名教职工。该校有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76名,一级教师78名,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师各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名,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36名,有二层次“三五”人才2名,三层次“三五”人才6名。
多年来,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宜川一直是延安较为贫困落后的小县。交通的闭塞和资源的匮乏没有使这片古丹州地面上的人们因时代的前进而落伍,反而养成了他们淳朴的民风和昌盛的文风,在崇文修德、读书唯上的人文传统中,宜川人素来都把子女的成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看作是为人父母者创业、守业和传家的“正道”。谁家孩子上了大学,谁家孩子端了“公家”饭碗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羡慕的事情。因此,只要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全家人哪怕吃糠咽菜也总是全力以赴地要供孩子上一所好学校。
县委书记刘小军动情地介绍说:“宜川一代又一代大批量大学生的涌现,直接带动了众多家庭观念的更新、经济的发展和命运的改变;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一方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县长吴聪聪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在尊师重教的传统影响下,宜川县好多农民的娃娃都在城里上学着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筹城乡发展。”他举例说:“寿峰乡是一个面积为412平方公里,注册人口为4009人的穷地方,不久前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全乡现住人口只有一千来人,大部分都是为了照顾在城里上学的子女而离开家乡了。”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对于只有黄河壶口旅游这一主要收入来源的宜川县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喊在口头上、体现在行动上的大事、要事。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宜川中学办学困难的实际,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在建设用地、教师招聘、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在解决扩招后的学生食宿问题上,县上限期搬迁了紧邻学校的广播局等三个单位,腾出地皮修建学生公寓楼,并且将南北大街中距宜中200米处的交警队办公楼用做学生公寓。在资金扶持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方筹资,给予全力支持。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县上不仅每年拨付5万元用于宜中教师结构工资补贴、1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还视工作需求据实资助。在优化师资队伍上,县上更是全力以赴、尽其所能地予以支持,即使财力再困难,编制再紧缺也仍然确保学校“需要多少人就给多少人,需要什么人就招什么人”。为此,学校近年来共招聘优秀大学生和在职教师192人,其中今年就一次性招聘了49人。县上还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使每年的教师节庆祝大会都成为全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声势最强的盛会。今年的教师节上,县委、县政府还一次性奖励学校100万元。县委书记刘小军、县长吴聪聪始终把宜川中学牵挂于心,经常深入师生餐厅和宿舍嘘寒问暖,征求意见,并深入课堂和广大教师、学生中间指导教育教学,关注宜中发展。同时,在每年高考前夕召集县级主要领导和各部门的同志在宜中举行“高考备考研讨会”,激励师生斗志,关心师生生活,解决困难问题。县委书记刘小军经常说:“宜川教育是宜川诸项工作的亮点,抓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帮助老百姓致富的一个途径。”
基于这种认识,2009年上任的吴聪聪县长所办的第一件事也是去宜川中学调研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之路。他说:“壶口旅游和宜中教育已经成为我县两张金光闪闪的名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们做大做强。”不久,县上在全县财政收入只有4000万元的情况下大胆作出决策:将位于县城中心的宜川中学迁往场地开阔,四面环水,环境幽静的县城南郊。吴县长说:“我们已经完成了新校址的规划设计、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工程建设。届时,占地200多亩,高标准、现代化的新宜中将更加快捷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说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宜中校长孙明贤动情地说:“不管啥时候,只要我们开口,无论是要钱、要物还是要人,县上总是全力支持,尽量满足我们。这是我们之所以能把学校办成现在这个水平的最大动力和源泉。”
在与吴县长的交流中,我们多次被这位父母官非同一般的政绩观所打动,他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受教育,二十多年后才能回报社会,所以这二十多年都是要预先投入的,最后才有产出。但是,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谁?对老百姓来说了,这是解决了他们最基本、最长远、最关键的大事。”
当教育被推向“市场”之后,办学条件并不优越的宜中人扬长避短,独辟蹊径,通过“校本化管理”理念的确立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不断突破、提升的崛起之路。
就宜川中学的办学历程而言,其曲折与艰辛是显而易见的。在教育被推向市场,办学离不开经济的情况下,市属高中、市内部分经济强县的县办高中以及一些民办高中无论是在办学环境、设备、师资、生源、教师待遇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宜川中学。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对宜川中学的教师队伍稳定、生源空间、学校发展都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强劲挑战,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外流使宜中相对脆弱的办学基础愈来愈脆弱。
在被动和危急的境况中,从一线教师一直干到校长的孙明贤苦苦地探索着一个问题:在办学条件大不如人的情况下,能不能通过某种特别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充满风险与变数的办学环境中摆脱困境,寻得突破,走向繁荣呢?他们分析认为,宜中依靠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朴素的敬业精神曾经创造了优良的办学业绩,但缺乏一种充满竞争的内部机制,人的自觉性和境界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同时,在致力于提升办学层次的过程中,宜中虽然注重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高起点发展,但在把先进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上力度显得不够,使管理实效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为此,他们果断决定,首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教育行为,以养成跟踪反思的良好习惯和树立“只有务实,才会有效”、“只有执着,才会优秀”的信念为切入点。这样,办学的基本定位和思路便清晰了,那就是“在贫困的土壤上办高质量的学校,在扩大办学外延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内涵,在推进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教育改革中促进学生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校本化管理之路”。
所谓校本化管理,就是要一切从宜中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和潜力,以解决管理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指向的本土文化管理改革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在先进理念与本校实际有机结合中确立发展思路,在不断解决困惑与问题的探索中寻求突破措施,在不断降低重心与注重实效中创新工作方法,在不断规范服务与认真工作的修炼中提升责任能力,从而形成宜中特色精神文化,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让各部门、各级领导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人。通过抓小事、抓细节的方法层层推进,积累经验,带动全局,把小事做成大事,用最低的消耗赢得相对较高的效益,在相对滞后的办学条件下夺得相对较高的办学质量。
自此,他们采取“一切从讲求实效入手,一切从基本的管理环节入手,一切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的管理方法和“不求高,不求大,不求全,只求实效”的策略脚踏实地地开始了系列动作。
在工作计划的制定上,学校要求各层面、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师都坚持深入全面地分析自己所管辖的工作现状,力求找出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作为自己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并且还要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取得实效。
在教研工作上,孙校长说:“过去,我们的教研工作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的不是很紧密,往往形成教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为此,我们一是砍掉所有大课题,只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教研的核心内容,以破解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难题为主要任务;二是以反思文稿和示范课为主要评价内容和指标,看反思文稿是否来源于一线实际,对教学是否有益,看示范课是否能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会学”有无引领作用。当时,每周教研活动的内容就是本周所上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坚持不懈地搞了一段时间后,成效十分明显,教师致力于教研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校本化管理扎实推进两年后,宜中基本实现了“两个转移、两个突破”的办学目标:一是工作重心实现了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移,高考质量实现了由稳步推进到全面跨越的重大突破;二是教师培训模式实现了由以外出培训为主向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战略转移,管理机制实现了“校本化”由理念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重大突破。因而逐步扭转了办学的不利局面,教师相对稳定,生源相对充足,影响逐步扩大,办学效益持续稳步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看到宜中通过自主探索实施的校本化管理经验和取得的教学成果,延安市教育局及时将其树为典型,在全市教育系统大力推广。
立足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管理中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实施精细化教育服务,使宜中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由于宜中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孙明贤校长的心血,所以他在谈到这些过程的时候如数家珍。他说:“战略和管理是办学的两个关键,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管理工作就没有明确的取向,甚至会产生内耗,形不成合力。同样,没有到位的管理,战略目标也就难以实现。所以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学校的宏观管理,要让学校的管理在实践中得到完善。第一步,我们实施了条块结合的运行机制。我校以前是以教务处、教研组为主线进行管理的,这样有利于学术研究和教研活动,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落实。为此我们就变成了以年级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但带来问题是,教育教学的任务、决策、落实虽然很到位,对于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工作的指导,特别是教师专业队伍的成长却又不利了。怎么办好呢?我们干脆就将这两种模式中和成一种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条’是指以教务处和政教处为机构,指导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块’是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机构,教研组负责教学研究推进的落实,年级组负责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具体落实。也就是说,把学校的教育指导和教学落实职责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形式上讲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这样一来,具体工作的执行者、落实者就是决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就把学校的指导和落实弄清楚了,在年级组层面上也就把学生管理和教学平衡过来了。实行这种运行机制后,每个人在学校开展的检查督促、指导、调研工作中的自觉性、责任心都大大增强,主动性、创造性也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由此得到了强力的推动。”
一直以来,教师作为“蜡烛”、“人梯”、“园丁”的象征被广为赞誉,但这种赞誉往往在夸大教师的社会奉献属性的同时湮没了教师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为了使教师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宜川中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评估考核机制,这就是孙校长向我们说的第二步:刚柔相济的管理激励机制。
一位在宜中教了多年数学的老师落聘了。对他来说,这个结果他事先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当事实真正摆在面前的时候他还是很难过。为此,妻子出主意让他试着找校长诉说一下苦衷,看能否让他继续在宜中留下来。这位老师长叹一声说:“找谁也不行,孙校长他比我还难过哩,学校的制度谁也没办法改变呀。”
原来,“刚性”管理就是在教师评价中充分体现贡献为导向、实绩为依据、质量为中心的原则,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工作状况。为此,宜中实施了教师绩效“三维”考评,既要重点考核教师在维系学校生存与发展、成长进步方面的表现,又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实绩、教研示范能力和常规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宜中依照既定方案,实行人人参与,并将结果体现在聘任、评优、骨干体系评选和结构工资发放上。同时,他们坚持“不看关系看实绩、不看年龄看本领”、“不论资历论能力、不重文凭重水平”和实行方案公开、考核公开和结构工资公开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和公开。
孙校长说:“刚性管理把教师的考评结果和其所有的利益、荣誉都弄到一块了。近年来,我校每年在骨干体系评选上都有破格晋升的教师,也有被降级和落聘的教师。但是落聘教师不埋怨领导,不怪罪同事,更不来寻我求情,反而是我叫他们来,问他们有啥想法。他们都说,唉,自己没干好嘛。现在,我觉得宜中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简洁、很透明。”
“如何将教师的绩效考核压力释放成发展动力需要柔性管理,这是学校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孙校长说:“柔性管理就是从人的根本属性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宜川中学的柔性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这里面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给备课组老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集体分析、探讨教材大纲、集体备课,通过交流互动,分析案例,解决困惑,举一反三来改善行为,提高能力;二是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明确具体任务,签订目标协议,加强日常督查,兑现奖惩措施,共同促进教学能力;三是提供“四个一”教研活动平台,让他们通过“上好一节课”、“做好一次中心发言”、“写好一篇文章”、“尝试一个小课题”等活动内容培养探索精神、研究兴趣、反思习惯和对实践的总结能力。孙校长饶有兴致地对笔者说:“校本培训为我校造就了一大批教学中坚,很多年轻教师已超越师傅,成为扛大梁的骨干。像陈小宁、刘蕾等一大批青年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受益者已经脱颖而出。”
二是实施人文关怀。孙校长说:“在人文关怀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满足教师各层次的合理需求,使学校事业同教师的幸福生活融为一体。针对我校年轻教师和外地教师比较多的实际,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补助成本费用办起了青年教师食堂,补贴房租为每位青年教师租赁了住房。冬季,学校派后勤服务人员专门给他们送去足够的煤炭和生炉子的柴禾;夏天,为他们配上电风扇和饮水机。节日期间,我们主要领导还携带时令水果登门看望慰问。对于教师家里老人和孩子的事,学校也是全力以赴。比如教师的双方老人病逝了,我们就帮助操办葬礼;孩子考上大学了,我们就发2000元路费,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宜中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一个情况,好些年轻教师总是利用假期回家结婚,从来不请长假。返回学校后还是住在租赁下的房子里,一点喜庆气氛都没有。我就召开行政会定了一条:不管他们在家里婚礼是否办得红火,返校以后咱都要给重新办一次,而且男女双方都要穿婚装,学校老师都要去祝贺,新房统一由学校后勤处全权布置,同时还给置办3000元左右的嫁妆,让他们对宜中有一种家的感觉。再一个是大病救助制度,不管是本人还是对象、爱人,都给予一定的救助。另外,每年我们都搞一些教娱乐活动。比如去年元旦,我们把教师组织起来,在学生灶上弄好饺子馅,大家一起包,尽管饺子煮得有些糊,但大家都吃得很开心。然后是联欢晚会以及文娱体育活动,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宜中大家庭的温暖。我觉得,人文关怀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润滑剂,虽不是管理的主流,但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学校工作中的一些摩擦与内耗,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时也就降低了难度系数。这几年,通过刚柔相济这种激励机制的实行,全体教师在本职工作上都爱岗敬业了,不仅使教师的流失现象得到了遏制,而且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前来应聘。”
实施精细化教育服务是宜中这几年来推行的又一种管理模式。比如,从主管领导到一般服务人员都要将自己的服务项目和联系方式公示给大家,以便随时根据师生“服务报告单”上所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还必须有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签字,将其工作优劣纳入考核。同时,还要将服务人员的平时常规考核与失误创新结合起来进行工作考评,优奖劣罚。并且,每月召开一次反思总结会,总结各自工作得失,公布考核结果,安排下月工作。这种注重师生幸福感受的精细化服务使全体师生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也唤起了他们为学校努力献身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育教学只有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本质属性,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依据这一理念,宜中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三环节导学式”课堂教学法,并在实践中推行和完善了“制度管理为基础,自主管理为核心,文化引领为策略”的德育教育模式。
“每天晚上有预习课。学案一发,学生自己预习,并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效学习小组或高效科研小组,由这两个小组负责解疑答惑。第二天是展示课,各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对于疑难问题,教师点拨解疑思路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带领下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再进行规律总结。之后是课堂检测,一周后还有个回顾反馈,这也是一个小检测。预习、展示、反馈,这就是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宜中的一位女老师向我们简单地进行了解释。
上课的铃声刚刚停止,各班教室里便传来内容不同的集体宣誓的巨大声浪。我们就近走进一间教室,同学们正异口同声地喊着这样一段誓词:“我是高一十四班的学子,我以我的良知和人格郑重宣誓:在十四班学习的每一天,牢记父母的嘱托,听从老师的教诲,严守班级纪律,用勤奋战胜惰性,用效率提高成绩!用积极的心态走进每一节课堂,用自信的微笑迎接每一次挑战,用最好的学习状态,考出最优异的成绩!让父母为我骄傲,让班级为我自豪。我相信,我们是最棒的!我们一定能成功!我们一定能成功!”
我们被调动起来的激情尚未平复就又被眼前的情景吸引:全班学生并不像我们常见的那样排列座位,而是60多位学生被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都面对面地围坐在一起。老师也并不是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而是由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站在讲台上主持。这是一堂语文课,同学们时而激烈地争论,时而静静地思索。不一会,一位男生举手要求发言,在得到主持人的同意后,他便大声地把自己这个小组针对某一段文字的理解表述给全班同学。于是,有人站起来反驳或指出不足,有人提出了新的见解,有人在黑板上用绘画的手法进行画面再现,还有几位通过即兴小品的形式进行情景表演。一时间,课堂上情趣盎然,气氛活跃。唱主角的老师成了配角,所有学生却成了主角,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人人都成了课堂的主人。
另一间教室里,投影仪正在放映根据文言文“山市”拍摄的旅游风光片,老师要求学生们认真感受片中的配音解说。片子放完后,老师说:“好,现在大家来想一想文中变化的词语,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一位女生在黑板上写下几个词语并进行了解释。老师说:“大家有什么问题?”一位男生站起来说:“你有一个地方读错了,还有一个地方解释错了,正确的应当是……”那位女生认可点点头说:“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吗?”待同学们纷纷发言完毕后,老师进行了补充和指正。然后又指着刚才几位学生依据文中描写的场景画在黑板上的寺庙、宝塔说:“谁画的请谁来解释一下,由大家点评,提问题,指不足,找错误。”解释并听取了同学们的点评后,一位女生提出了要求:“请大家把我的画所表示的内容背一遍。”于是,大家齐声开始背诵,然后热烈地鼓掌……
教务处副主任、带高三政治课的崔东宏老师对我们说:“课堂改革让学生从一个受教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现在都是课堂学习的总导演。一开始,要经常对学生尤其是两个学习小组进行培训,但当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如预习习惯、展示习惯、质疑习惯、纠错习惯逐渐养成并内化成一种品质后,教师就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比如我们高三现在上复习课,以前的课堂模式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现在,教师只要课前明确各小组和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点评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学生就会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高三(2)班的霍成龙同学说:“刚上宜中时,我偏科严重,胆子也小。后来加入了物理高效科研小组,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题,同学们都很佩服。慢慢的,我有了自信心,性格开朗了,课下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爱说,爱笑。我爸爸来开家长会,老班(班主任)向他说了我的变化,爸爸很高兴,让我好好学。现在,我其它科的的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注意到,每间教室的后面都有七八个大人在饶有兴趣地观看并不时地在小本上记着什么。随行的李副校长说:“这些人都是外地学校的教师,他们都是来观摩取经的。”他又说:“过去许多娃娃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敢在大庭广众下展示,通过这种方式胆子越来越大了,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好了,思维活跃了,更重要的是比较活地掌握了课本与课本之外的知识。”
细说起来,宜中的课堂改革经历了三个时期:2005年,开始组织以“班组会”为主要形式的反思总结会,使教师关注学情和实效。2006年,以“教学有效性,方法多样性”为原则,以实施“课前预习”、“课堂检测”和养成跟踪反思习惯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教学目的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意识,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2008年,以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朗口中学教学经验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特征,以解放学生,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目标,全方位实施学生讨论、交流、互动、质疑、展示和老师点拨、引导、帮助的“三环节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是,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只起引导的作用,是帮助的角色。目的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宜中的高主任说:“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学好而不是老师教好,所以我们现在的评课标准就变了。过去是老师在课堂上按照他准备好的那一套力求精彩地讲好、表演好,但是老师讲得再好,有些跟不上的学生仍然是在下边捣蛋、睡觉。现在他就睡不成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不仅会时刻管住他,而且还要让他积极发言。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就非常好地兼顾到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我们对不一样的学生定的目标要求也就不一样,小组长也不固定,要通过竞选上岗。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锻炼上都有主动性,主动性从哪里来?自然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我们有一句话叫辅导变自习。过去老师觉得在课堂上没有讲透或通过学生作业反映出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占用自习课进行辅导。但是现在不允许了,自习和晚自习完全交给学生了。现在我们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了,学生的课堂作业往往在第三个环节“反馈小结”中就做完了。况且,我们老师在自己制定的学案里就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写作业的环节。所以,在第一环节的自主预习中就把一部分问题解决了,到第二个环节时学生进行展示,展示不准确再讨论,讨论后再展示,然后其他学生再评价,最后是老师进行评价。这实际上真正达到了给学生减负的目的。”
谈到宜中课堂改革的推行过程,蒋副校长说:“这首先得说我们孙校长有很好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思维。我校刚开始搞课堂改革时,许多班子成员的改革意识并不强烈,所以校长就多次召开班子工作会议,带领我们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大家达成共识后,又领大家去外地名校学习课改经验。所以,大家在讨论时一致认定这种改革一定能行。”
高主任也补充说:“领导们重视这是一方面,更重要是我们老师有强烈的改革欲望,原因是当时我校有许多中年老师,在反反复复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深地感觉到过去那种老师台上讲,学生下边听的传统教学法无法使学生达到学会的效果,所以领导一重视,大家就雷厉风行去执行了。”
我们了解到,对于新生,宜中会在入学前对他们进行为期10天的跑操训练和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方面的适应性训练,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按规定全程管理;开学第一个月,要求班主任坐班管理,学校进行集中检查、治理和整顿,针对存在的问题跟踪检查,分析成因,落实措施,坚决纠正。一月之后,逐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纪律观念、竞争思想基本形成,并逐步内化为优秀的个人品质。
我们注意到,被这里的老师们称做自主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他们称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为“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会专门把他们安排到各个小组里,小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号,5号和6号就是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小组里学得好的学生都有义务对学困生进行交替性辅导,如果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提高,这个小组的评比成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各班学习好的学生还专门成立了“和谐之家”、“讲师团”,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不上课时带上课本、资料专门去学困生家里进行一帮一式的辅导。同时,老师在备学案前也会有意将一些简单问题留给这些学生回答、展示,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压力、有动力、有机会、有收获,学习积极性就慢慢提起来了。一位老师打比方说:“这正如下棋,高手老是与低手博弈,低手始终没有展示的机会,几回下来他就不和你下了。这样,低手的水平怎么可能提高呢?学习也是一样,首先得给低手一个够得着的目标,让他尝试成功的乐趣,然后才能一步一步提高。”
一位女老师说:“过去,我对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鼓励几次如果还没有效果就放弃了,现在我的信念是决不放弃一个学生。为此我平时经常与他们沟通,还买一些小礼物去接近他、感化他。”
对于传统教育中那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公众反对的意见自然是异口同声的。但是具体应该怎么改变?怎么操作?却又是见仁见智了。孙校长说:“我们在学校政教处专门设有意见箱,并通过各种渠道反馈这方面的信息,一旦发现有此类事情发生,就要追究班主任的责任。我们坚决杜绝体罚学生的目的就是要督促班主任走向咱们理想的发展模式。我们曾经开过一个班主任座谈会,有位班主任深有体会地说,他以前对一位学习不进步的孩子经常进行批评,最后搞的这个孩子不念书了,他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随后,许多班主任也纷纷发言反思自己体罚学生的后果,说得大家痛哭流涕。自此以后,这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再也没有出现体罚打骂学生的现象,而是积极采用了激励、感化等教育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宜中,“平等”这个词已经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成为了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有位女老师说:“我们这里不提倡班主任因为学生问题随便叫家长,因为这样很伤学生自尊心,他本来准备配合但却跟你抵触上了。而且,我们在许多方面做到了与学生的平等相待,比如老师叫学生来谈事情时不允许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必须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坐或老师站着学生坐着。”
高主任说:“在我们学校,老师请学生到饭馆边吃边说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有的老师还利用周末时间,领着小组里的同学或班上的讲师团,带上礼品到学困生家里去做感化工作,家长和学生都特别感动。有一位同学在班会上讲到这些的时候泪流满面,场面十分感人。因此,有些老师这样说:敬学生如父母,爱学生如子女。具体怎么敬?怎么爱?那就是在决不打、骂、批评、体罚学生的先决条件下想方设法贴近他们的心,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陪同我们参观校园环境的孙校长说:“过去,我们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只要把教材备好,把教学任务完成好就行了,不管学生学得如何。但是现在就不同了,你得考虑学生的感受,因为不管是哪一类的学生都要让他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在这种被叫作自主课堂的课型中,学生能够尝试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参与者甚至组织者。他们在相互帮助中体验做人,在交流展示中凸现个性,在对比分析中掌握方法,使学习越来越成为他们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宜中的每一个班级里,学生集体讨论形成的班徽、班训、班约、班歌、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级誓词以及由班主任写给全体同学的班级寄语都被精美地固定在教室的显眼处。它们与各年级的年级誓词、做课间操喊的集体口号共同形成了一种加油鼓劲,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满怀自信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情遨游。
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就成为宜中的办学理念。宜中也因此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功的乐园,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同行的交口称赞。
“作为校长,就是要把学校办成老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我希望宜中的三年教育能够触及每一位学生的灵魂,为他将来一辈子的幸福打下基础。”遵循孙校长的愿望,宜中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园装饰、清洁、绿化、美化以及校园广播、文化走廊、橱窗板报、班级目标展示牌和学生文明言行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物质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开展校歌传唱、班级宣誓、胸贴背式课间跑操等活动,积极创设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激励中得到了快速成长。
在宜中采访期间,许多学生见到大人时都会主动问好。我们在教学楼上看到,无论老师是否在场,各班学生总是自觉排队下楼,绝无打闹拥挤现象。有位老师说:“由于养成了习惯,这些娃娃在过马路的时候都会排队。有一次,学生跑操时遇上下雨,老师们都说今天别站队了,但他们还是自觉地排好队走向操场。而且,我们的校园卫生之所以保持得这么好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不乱扔东西,有时看到被风刮来的一点杂草、纸屑也会主动捡拾起来。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这种文明礼仪的养成和自觉维护卫生的行为习惯虽是一件小事,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
宜中的高主任说:“我校对育人这方面特别重视,就是说教学甚至都没有育人重要。为此好多老师提出应把‘教书育人’这句口号变成‘育人教书’。你说学生娃的品德好了,他不学习还干啥呀?所以人品高于一切,学习是一个附产品。”
我们采访期间,正值学校开展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周活动,主题班会是一种完全由各班学生自主创意、自主组织的自主教育活动。笔者了解到,这种活动内容一般取自于班里发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实例,活动形式有演讲、辩论、小品、朗诵等,不拘一格。
11月29日晚上7时半,“永恒的爱——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在高二(12)班教室召开。在柔和烛光的映照下,在多媒体背景音乐和精彩画面的渲染下,主题班会在两名学生主持人深情的叙述中拉开了帷幕。
“不久前,我们班同学李惠迟到了,班主任及时和她的母亲取得了联系,确认她的安全。可到中午时候,她母亲给老师打电话说,女儿和她吵架,怪罪她没有按时叫自己起床,并扬言说要让母亲的良心受到谴责;还有牛亚莉同学平时经常抱怨母亲对弟弟好,而忽略了自己,为此时常与母亲吵架。经调查了解,班上还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愿与父母交流,隔阂较多,对父母抱有成见。”
“无知的孩子让父母痛心,无知的学生使老师揪心,无知的同学让我们愤恨。怎么办呢?同学们,朋友们,感恩父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成为我们最大的缺失,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去找回。”
真情叙述打开了同学们情感的阀门,小品:《妈妈错了》使许多同学想到自己对父母的叛逆行为,有的同学禁不住流下了愧疚的泪水。电话连线将班会氛围推向了高潮。王二帅同学刚拿起电话,声音就止不住地哽咽起来:“爸,您的腰好些了没有?妈妈明天过生日,您去买些好吃的,我妈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这时,只见一位女生走上台前,向主持人提出要给母亲打电话。“妈,您在家吗?对不起,我错了,上学迟到我不该埋怨您,更不该和您赌气而不说话。”话未说完,这位女同学就哭得说不出话来。不用问,这位同学就是李惠了。到此,许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热泪盈眶。MTV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含泪唱了起来。强立鹏同学提议,全体同学一起喊出对父母的心里话:“爸爸,我爱您,妈妈,我爱您。您们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请您们放心!”
说实话,我们在没有亲眼所见之前绝想不到一个由学生举办的主题班会的内容会如此丰富,见到后又十分震惊且异常感动。一个主题班会对同学们的教育效果便由此可知了。
“我们的工作确实很累,每天都是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十点多回家,”一位带班的年轻女教师说:“有时真想转行,但是面对我校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又舍不得离开了。而且,学校同事之间那种积极上进的心态也给了我干好工作的激情。更重要的是,社会上许多人都羡慕地认为能到宜中教学是一种荣誉,是达到了一种境界。这不仅是一种充实、一种满足、一种成就感,更是一种价值体现。”
听到这里,高主任也十分动情地说:“我现在因为工作不得不放弃了原来所带的班,今年八月十五那天学生来看望我的时候,我既高兴又难过,他们离不开我,我也实在离不开他们。现在我真想再带个班,再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有意义地学习、生活在一起。”
一位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宜中的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有些老师上小学的孩子没人辅导,他却主动在班上辅导学生。还有些老师病了,吃药吊针从不请假,坚持上课,在关爱学生方面做的相当到位。”
宜中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但说到严格管理所带来的身心压力,高二(17)班的武潇说:“你要想哩嘛,学校的这些管理都是为了改正咱自己的毛病,教师们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我就会化压力为动力,比以前更努力地学习。我们的班主任王峥嵘老师对我们特好,上初三的时候,有一天我感冒了,老师就打电话让我妈领我去医院,在我妈没来时,他把我引到办公室,并从医务室买来药,还亲自给我倒水看着我服下。我在医院看病后,他还打电话问我的病情,嘱咐我注意休息。所以我觉得老师为我们操的心真是太多了,我很感动。”
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崔蓉蓉在写给宜中母校的信中说:“6年了,宜中到底给了我什么?仅仅是一张本科录取通知书吗?不!是一种坚韧、勇气与不屈……在宜中,我得到了太多,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让我由稚嫩走向了成熟。宜中,我的母校,您如今一切还好吗?我相信您会永远年轻下去,永远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魅力之光。”
“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这行镌刻在宜中校本部教学楼大厅墙壁上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看到它的人都会在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孙明贤校长解释说:“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到底是谁?是书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是人。所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就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在即将结束对宜川中学的采访时,我们在校园里遇到一位外地考察者,她深有感触地谈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她说:“如同宜川古朴淳厚的民风一样,该校有的只是对师生人性和人格最纯朴的尊重,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最简单的践履。”此言一语中的,但尚不够。难道我们没有从中看到他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反思的基础上扎实地构建真正的校本教育乃至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懈努力没有从中看到他们在业已形成成熟的学校管理文化及其运作机制下拥有更大的空间创生新的教育思路和模式的巨大潜力。由此,我们觉得成绩和名声是一回事,境界是另一回事,一所有境界、有内涵的学校,其日益崛起在所必然。
在结束对宜川中学的采访后,我们总觉得对这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教学殿堂的解读活动存在缺憾。不过,宜川县县长吴聪聪的一句话倒是让我们释然了许多:你亲身领略一下壶口瀑布,就势必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往无前、行健不息的力量所在;你深入了解一下宜川中学,就一定能体会到我们教育事业的那种波澜壮阔、充满生机的灿烂前景。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畅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