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选择题高频易错点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智慧、哲学都起源实践,不是哲学家的大脑。
2.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正确的。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唯心两大哲学基本派别);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二课: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自于客观世界,不是头脑自生的),形式是主观的(感觉、知觉、表象等)。
3.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第三课: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
(1)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与它周围的事物才有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有“人化”的特点,但是它客观的。
3.整体的功能是部分不具备的,不是存在于各部分中;整体影响部分,不是决定部分。
4.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理想效果,是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的,不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5.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是根据人的需要建立联系。
(2)发展观:
1.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或状态。不是只要量变就一定质变,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质变
3.质变有好有坏,质变不一定发展。发展一定是质变。
4.辩证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克服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联系,实现了发展,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5.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但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3)矛盾观(对立统一观点、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同一性、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关系的关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二者不能相互转化。
2.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抓典型、树模范、做试点的哲学依据。
4.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
5.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6.主次矛盾哲理强调如何“做事情”,即用来指导解决复杂问题,标志性的词“关键”“中心”“核心”等。
7.矛盾主次方面哲理强调“看问题”,即用来指导如何正确认识事物,标志性的词“主体”“主流”“大局”等。
第四课: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各方面的认识,有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事物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和事物规律的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意识、认识、经验、文化等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都是实践。
3.意识、认识、经验、文化等起指导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4.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意识、经验、文化等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5.强调人不能随心所欲……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人能……、成功……选实践主观能动性;强调团队协作选社会性;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实践水平有高有低选历史性。
6.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7.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则是错误的)
8.正确认识的过程往往是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第一个词和最后一个词都是实践)
9.真理不是被推翻,不能被否定,是超越自身,向前发展。
10.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五课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第五课+第六课)
1.区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通常用劳动资料里的生产工具表达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人与人的地位及关系,通常用国企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表达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我国的经济基础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通常经济制度方面的属于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属于上层建筑。
2.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根本性质的改变。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不是动力。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六课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
1.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分先后,不是对等的。
2.价值观不起决定作用。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才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起促进作用。
3.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但有对错之分,有评价标准: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自觉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
4.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劳动+个人社会+砥砺自我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复习提纲
- 下一篇: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