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言196:一个学生一个世界20120617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刘海
始于2004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把以生为本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关爱学生一切学生”。而要认真贯彻这一理念,必须要
第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一方面,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必须同样对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绝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二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新课程改革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提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教学目标,并把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形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力主突出新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在认知基础、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方法、作业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体现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特点。
第二,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做到以情施教。
“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的、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教师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够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也一定能变成茵茵的绿洲。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具备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真诚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魄力,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第三,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养成,塑造坚强人格。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常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头等使命,让学校成为培养人性的圣殿。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