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科研>>思政一体>>正文内容

鄂尔多斯市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落细落小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使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形成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生动局面,现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目的和意义

德育课程建设是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传统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而提出的德育活动精细化策略,要求德育工作实施者在开展每一项活动时都要考虑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并以课程形式固化下来,形成德育特色品牌。

德育课程建设是德育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需要,是将德育工作由无序变为有序、由零星改进到内涵设计的必然途径,是构建符合本地特色德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必经之路,是各旗区梳理、提升经验做法,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必然选择。

二、工作目标

科学把握德育规律,实现各学段纵向衔接;科学把握德育内容,实现各学科横向贯通;科学把握德育空间的全域性,实现校内外深度融合;科学把握德育途径,将德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工作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德育课程建设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和成长规律,依据学段制定培养目标,依据目标设置课程,通过课程实施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教师为本的原则。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专长,挖掘教师的潜能,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切实可行的课程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专业化水平,让德育课程建设与开发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高度统筹整合的原则。德育课程要突出“一体化”,使德育目标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格局。

(四)持续创新的原则。德育课程要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社区资源情况,学生、家长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四、工作重点

(一)构建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各旗区、各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整体构建,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最终达到德育课程与教学课程融汇共生,上下衔接,左右贯通。

(二)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确定安排的,在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内容要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开展,在构建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确定广度和深度,要循序渐进;科目规范,形成序列;要素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

(三)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在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不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构建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根据我市德育工作实际,各旗区、各学校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德育课程建设工作。

1.严格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开足开齐开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按规定落实教学课时,不得随意减少和挪用课时。要创新授课形式,让授课内容入脑入心。拓展国家德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延伸,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多元育人模式。例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和入学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良好入学习惯;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与“健康游戏我会玩”、“传统游戏我会玩”以及规则意识培养相融合,形成游戏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和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家国情感,同时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实践,并于研学课程整合,形成多元特色育人课程体系。

2.发挥学科课程德育功能。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观念,强化“我的课堂我负责”的育人意识,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等艺体类课程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3.规划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文件精神,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精心设计主题班会课。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实施班会课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近年来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主题班会是一种广受师生欢迎且极富教育内涵的组织形式。各旗区、各学校要大力推进主题班会课的规划与建设,使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有主题、成系列,并按照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反思、主题展示四个环节有效实施。主题阅读要求以阅读作为教育的起点,以阅读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内容可以是文学创作、故事、绘本、诗歌等,旨在让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同时获得认识和感悟。主题实践要求学生把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自己的努力到实践中探索和发现,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主题反思要求学生个人或集体对原初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不断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主题展示要求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对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报告会、辩论会、知识竞赛、汇报表演、作品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集中展示出来,形成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自我教育活动。

5.大力推进多元育人整合课。多元育人整合课是我市针对不少班主任课缺少深层次思想浸润、渗透,过多地注重说教的现状原创性地提出的一种新型班主任课型。从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将原来零散的、临时的、应急性的学校德育活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转换成主旨明确、持续作用的德育课程,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施者要以某一内容为切入点或主线,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打通学段之间、学科之间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的壁垒,把德育、智育、心育、体育、美育、安全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交融在一起,无痕渗透,按学期或年度整体规划,纵向贯通,实现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目标。各旗区、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多元育人整合课的推进力度,从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在上国家德育课程、班会课、团队会课、班主任课时,采用多元育人整合课的授课方式,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精品课程。

6.整体构建德育活动类课程。德育活动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抓手,设计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是每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本土节日契机,利用纪念日、中国传统、重大节庆日、入团入队仪式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细化活动目标、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途径、创新活动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通过熏陶、体验、感染、感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德育活动内容繁多、零散的特点,要求各学校把德育活动课程化,以课程形式固化下来,整体构建,如入学课程、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毕业课程、伟人课程、民族团结课程等。同时要把这些课程合理分类,形成序列,如礼仪课程、艺术课程、健康课程、文学课程等。各类课程都要精心规划设计,系统实施,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持久性。

7.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各旗区、各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鄂尔多斯市教育局转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鄂教基函〔2018〕4号)文件精神,组织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各旗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课程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与职业体验。活动课时要求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8.探索实践研学旅行课程。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文件精神,探索实践研学旅行课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打破学科教育的知识壁垒,实现“做中学”的多学科融合课程,是一门在路上的课程。各旗区、各学校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挖掘本地可利用的一切资源,认真规划研学旅行线路,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统筹安排时间,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旗(区)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自治区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各旗区各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要强化经费保障,争取多方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活动经费,积极争取教育、文化、旅游、交通等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争取实现“政府支持一点、家庭支付一点、服务接待单位减免一点”的保障机制。

五、工作保障

(一)缜密部署,确保课程有效实施。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教育规律,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不同特点与校本课程开设实际,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课程建设,精心设计实施方案,针对不同课程确定具体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施程序,加强教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使德育课程有效地、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加强培训,培养教师德育专业意识和德育素养。要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依托三级联动的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班主任带头人评选、“温馨教室”建设等载体,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使教师能够把握德育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掌握课程实施中的程序性方法和策略性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执行能力。各旗区教育局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

(三)重视过程,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要将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情况纳入督导评估体系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考评体系中,要加强过程性监管。旗区教育局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切实提高德育课程建设水平。学生参加德育课程的情况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坚持正面教育和注重激励的评价原则,积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长,建立自信。在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同时,积极倡导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