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教育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中小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整体规划并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十四五”期间,认定公布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300家、省特色劳动实践教室300间,培育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引领地区10个、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00所,培养省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300名。探索建立以劳动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五育融合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参与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反映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浙江服务+浙江制造”模式下的劳动新形态,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浙江辨识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
二、教育重点
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项目化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开展项目探索,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实现价值体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小学:重点是启蒙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让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主动分担家务,学会日常生活自理;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验简单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初中:重点是增加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品质。以家政学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兼顾校内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筹划思维和初步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普通高中:重点是围绕丰富职业体验、涵养劳动情怀。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情怀。
三、实施路径
(一)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
1.推行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各地教育部门应围绕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推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必会项目清单,其中小学、初中生每学年必会项目1-2项,实行家校联动评价,做到人人过关。鼓励各地探索日常生活劳动引导项目清单。各地要在2022年秋季开学前推出日常生活劳动清单。
2.落实家庭劳动教育要求。引导家长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
3.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总目标,以亲历实践、项目探索、价值澄清为主要学习特征,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时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在劳动教育实施初期阶段,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分别独立设置;鼓励综合实践活动基础较好的,且能较好把握课程本质的学校,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统筹实施。普通高中劳动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与通用技术统筹安排2学分、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涯发展规划统筹安排2学分。
4.用好学校劳动教育教材。义务教育使用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劳动课程教材。普通高中落实好通用技术课程国家教材。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编制劳动教育实践手册。各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5.办好中小学劳动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确定并公布区域内每学年的中小学劳动周。劳动周可安排在学年内或寒暑假,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以校内及学校周边为主,中学兼顾校内外,以校外为主。劳动周可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项目实践、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多形式进行,可与校外综合实践、研学实践等活动结合开展,不得以参观考察、探究学习等替代劳动教育。
6.落实好校园内日常劳动。做好校内日常劳动的统一安排和指导工作。中小学生要不折不扣做好教室、寝室的值日值勤、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自觉参与校园场所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和食堂、图书馆等的管理服务,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园劳动的重要主体。
7.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各级教育部门会同当地总工会发挥劳模工匠在劳动教育中示范引领作用,将劳模工匠进校园纳入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支持学校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用好劳模工匠进校园服务库,举办劳模工匠宣讲、各行各业技能讲授展示等进校园活动。用好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二十四节气等节日、纪念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
(三)推进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8.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学校利用劳动周等,组织中学生深入工厂、田间等劳动场所,参加力所能及的学工、学农生产劳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深入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与工程领域等,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等;整合利用已有的校内外劳动教育场地和资源,打造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大课堂。
9.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性劳动,参加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事等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四、支撑保障
(一)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1.多样化建设劳动实践教室。省教育技术中心负责重点研制发布劳动综合实践、家政等通用性劳动实践教室及木工、金工、电子电工、建筑模型、传统工艺等劳动实践教室装备的“浙江标准”。完善学校建设标准,至2025年,普通中小学均配建劳动实践教室。鼓励各地建设流动的劳动实践教室,因校制宜利用校内及学校周边场所建设开放式的劳动实践教室,多途径为学生提供校内劳动实践场所。
2.多形式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十四五”期间,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公布综合类、职业体验类、学工学农类等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300家;各市、县(市、区)要分类公布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县(市、区)应建有综合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
(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配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普通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总量内按需要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实施初期可依托劳动与技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鼓励学校聘请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劳动模范、企业技术精湛员工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探索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鼓励培养以劳动教育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师。
4.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项培训和省、市、县三级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内容。配备省、市、县三级劳动教育教研员,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日常教研制度。成立省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在省教育厅教研室设立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支持高校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机构。在省教育科学规划、教研课题中设立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鼓励各地设立劳动教育研究专项。
(三)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5.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加强经费统筹,支持劳动教育,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按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施、师资聘请等需要。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6.健全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统一为中小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在场所设施的选择、岗位操作的规程、安全防护的知识等方面要规范并培训考核,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以安全、适度为原则,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7.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学生掌握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为重点,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期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项目达成情况、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完成情况、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好评价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8.建立以展促育、以赛促劳示范机制。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在高中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各地要积极探索开展区域性中小学生劳动竞赛。
9.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各地要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应从学校劳动教育的定位和规划、内容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场所建设、实施质量保证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到教育质量监测中,定期组织开展劳动素养调查,发挥监测结果的反馈改进功能。
10.建立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机制。充分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师资等资源管理和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精准化劳动素养评价。推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经济、新工业等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实践形式。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