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教学>>德育案例>>正文内容

高中“生-亲-师”生态班会系统课程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一、项目背景

(一)对新时代青年人的要求

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为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小学生更要立志成才,努力做到健康身心、勤学上进、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二)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根据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教育部门都需要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强化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

(三)现状分析

1. 教师群体的现状

高中教师既要适应节奏快、强度大的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又要兼顾青年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引领,相对学科而言,普遍缺少资源支持。目前,班会课存在组织形式陈旧、设计不够系统、家长参与少等现象,德育的针对性较低,时效性参差不齐。

2. 学生群体的现状

高中生的三年是体力和脑力协同发展的三年,非智力因素、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将会影响和塑造这个阶段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每天陪伴他们最长时间的教师和家长就更为关键,发展性引导与系统性补给的需求,使教师和家长具备协助高中生成长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 家长群体的现状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胜任的。家长表现各异,家庭教育方式各式各样,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家长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升“陪跑”能力。

所以我们要以班会为载体,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生自塑教育,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健康上进的青年人。

二、项目内容

“生-亲-师”生态班会课程是一套以班会为抓手,贯穿高中三年,融汇家校资源的共育共成长生态德育发展体系。课程从内容、主体到方式,始终仰望育人理想、脚踏办学实际,系统生态地促进德育合力形成,推动学校德育教育高水平良性运转,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

(一)共育共成长内容生态

课程覆盖高中生发展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涯规划、班级建设、同伴关系等领域,各领域既在内容上专业独立,又在内在逻辑上相辅相成,分48个专题课程,为高中生架构一个涉及面广、有层级的内容体系。内容规划(预设)如下:

月度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高二下高三上高三下
第一个月学习环节:预习学习环节:考试预习细节:问 题清单考试细节:先易 后难+检查学习习惯:定计划学习习惯:多运动
自我认知:像成人一样思维 与生活自我认知:计 划,让目标走进现实自我认知:自 律,爱上自己,成就自我自我认知:乐 观,人生的一切都是经历自我认知:理 性,从现在出 发走向未来自我认知:坚 持,本身就是成功
第二个月学习环节:听课学习环节:听课听课细节:课堂笔记分析细节:错题本学习习惯:乐请教学习习惯:善比较
班集体:集体,每个人需要付出努力的家生涯规划:规划的价值人际关系:以友为鉴人际关系:包容身边人的偏好人际关系:父 母,不完美的协助者人际关系:教 师,基于缘分的成长“贵人”
第三个月学习环节:练习班集体:小环境,“天堂” 抑或是“ 地狱”练习细节:草稿本班集体:助人,最大的助己学习习惯:勤阅读班集体:独自,看着自己的脚走路
人际关系:“敌 人”与“朋友”人际关系:你不 需要所有 人都喜欢你班集体:主动,命运在你不在天道德品质:责任班集体:携手,与一群人共同奋斗道德品质:守法
第四个月学习环节:复习生涯规划:兴趣爱好复习细节:知识 图 谱+计时作业生涯规划:能力学习习惯:重强化生涯规划:决策
道德品质:友善(包容)道德品质:诚实生涯规划:性格个性道德品质:担当生涯规划:价值观道德品质:爱国

(二)共育共成长主体生态

学习主体从单一的高中生,拓展到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实现“生-亲-师”同步参与学习,将各自视角的思考在生亲师三维互动中得到碰撞与收获,为三方的学习营造知识与经验共分享共升华的氛围。预设如下:

阶段课前师学课中生学课后亲学
目的1.填补班主任的业务知识;                                                                                                        2. 提升班主任的指导能力。1.提供学生必要的知识与信息;                                                                                                        2. 与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探讨。1.填补家长知识与信息;                                                                                                        2. 引领家校合作。
学习者班主任学生家长
学习任务1.学习消化班会课内容,明缺班会课的目的、内容结构;                                                                                                        2. 学习配套教学手册,进行分析讨论、准备案例等;                                                                             3. 在课程体系基础上开发 校本课程。1.观看班会课视频,了解专项知识;                                                     2. 在班主任组织下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或方法。1.观看班会课内容 ;                                                    2. 观看学生互动视频 ;                                                    3. 同步与孩子进行分析讨论。

(三)共育共成长方式生态

区别于教师教学生学、家长说孩子听,通过教师课前研学、学生课堂研讨、家长课后共学,发挥了教师的共学以及引导学生与家长参与学习的功能,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家长在共学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为家长共同学习、陪伴成长铺设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四)共育共成长资源生态

“生-亲-师”三方均借助网络平台学习,突破集体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将学习资源完整保留下来循环使用、随时使用,不受讲课人讲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家长的经验与信息在互动中变成流动的、实时的资源。目前,课程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配套资源,包括:生态班会执行手册(含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家长手册)、生态班会案例集、生态班会视频教学库。此外还有建立了家长学习反馈交互平台、生亲师班会展示课例、生亲师班会课程现场会等独特资源。

三、示范性价值

(一)内容整合,协同育人

学校德育现状调研显示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生涯规划、家校共育等内容往往单独实施。学校在课程设置与师资上无法短期内满足德育课程需求,而“生-亲-师”生态班会课程方案有效地化解了这一矛盾。课程主体内容设计上将诸多教育任务纳入其中,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节奏进行编排形成有效整合。目前,“生-亲-师”生态班会课程已成为有雨花台中学校本化德育特色课程。

(二)生态班会,减负增效

班会课尤为珍贵,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以班会课为抓手,既减少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又成为有规律地进行非学科学习的阵地。那么就要给班主任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减法是减轻班主任非专业领域备课的负担,让班主任在学习中逐步成长;加法是在班会课实施过程中增加班主任的岗位胜任力,做好对高中生的培育、对家长的引导,促进家校合作的和谐发展。

(三)核心课程,引领成长

高中生的三年是不断自我对话、坚持挑战自我、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学校与家庭陪伴成长的质量、引导成长的高度显得尤为重要。“生-亲-师”生态班会课程根据高中生三年的学习应考节奏、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给予高中生成长的养分与支持,也给予了班主任与家长陪伴的信心与力量。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