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感言>>教育思考>>正文内容

教育感言072:读《应该如何引导教师“充电”》有感20060409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今天晚上值班,随手翻阅了带来的2006年第5期《人民教育》杂志。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一个业务校长的困惑----应该如何引导教师“充电”?》。文章中表达了一位初中校业务校长对于教师“充电”的疑惑和不解。

“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多年来一直在全县的初中里是‘一流’的,得到上级领导、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这不禁让人想起如今各类学校的评比验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进线率,初中有重点中学的进线率,高中有大学进线率。在轰轰烈烈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开展应试教育。进线率高,自然就能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进而荣誉等等也会悉数尽入囊中。但是我们在这儿思索学校如何发展时,应该看什么呢?我们常常说教育的力量是什么?难道是靠文科的罚默背抄、理科的题海战术吗?依我看来,学校的力量、教育的力量来自于校园文化。其中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教研文化、社团文化等,也即学校生活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徜徉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那么,教师做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执行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来引导教师“自觉”“充电”呢?

第一,创设发展舞台。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教师这种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与社会的交往面是比较狭窄的,信息也往往是稍显闭塞的。如何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提供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发展平台就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难题。现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是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创设舞台远比物质奖励有用的多。像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的需要,在一些师范院校开办了教育硕士的培养。这作为一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政策却在各级学校中遇到了不同的对待。像有的学校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在职教师积极报考,而有些学校则明确把教育硕士的报考人为划定了隐性的“资格线”,非骨干教师一律靠边站。国家出台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的初衷是好的,不应该简单地通过推荐报考等方式埋没“有志者”,从而打消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引导教师思考。

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学校更应该引导教师思考新课程课堂哲学。一种好的课堂哲学,不仅可以享受思想的乐趣,更可以发挥思想的效用。一种好的课堂哲学,会给课堂教学一种思想的智慧,使我们在处理复杂的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教师思考课堂生态。不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教师站在巨大的肩膀上不断提高。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兴办了“新思考网”(http://www.cersp.com),以学校为中心的博客群的出现正是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出的努力。

第三,鼓励原始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创造性的活动,如何在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先机,关键的就是要鼓励教师的原创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活动是以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教学设想和创见。对于教师的原创研究应该提供研究的平台和基础,并辅之以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人人思进、人人向前的良好学校发展氛围。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