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工作室>>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正文内容

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一、内蒙古自治区部署“双减”背景下教师关心关爱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着力解决教师在思想、情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通过聘任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及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方式,充实完善课后服务力量。各校2022年春季学期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前提下,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半天弹性休假,也可适当推迟到校或提前离校。课后服务应设立AB岗制度,让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能有效交替上岗,方便教师应急调整时间,对参加课后服务教师,原则上不安排下午最后一节课和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确保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劳有所得。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工作表现、服务质效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补助发放的重要依据。

二、江西省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江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科学安排课后服务,合理安排教师课务,尽量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双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以学校统筹安排为主、教师个人调节为辅,允许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提前离校或推迟到校,实行“早到早走、晚到晚走”,保障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从细节入手,关心家庭负担较重、上班距离较远的教师,增设教师“生活吧”、爱心休息室等,为有孩子接送困难的教师提供子女看护服务。要求学校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一弹就乱”现象,真正把教师“弹性上下班制”落到实处。

三、浙江省嘉兴市切实做好教师关心关爱工作。嘉兴市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坚持突出重点持续做优校内服务,合理减轻教师过重负担,提升关爱教师温度。严格执行进校园活动清单式管理,每所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的进校园活动不得超过3项,已经融入教材和日常教育教学的,不再单独安排进校园。数字赋能助力减负增效,以建设“教育大脑+智慧学习”为目标,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加强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利用“数字家访”“园丁直通车”等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立柔性出勤考核机制,推出“时间银行卡”“调休条”“心情假”等措施,简化“弹性上下班”请假流程,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可灵活调配工作休息时间。鼓励各校为教师休息、锻炼身体提供设备和环境,大力开展“冬暖夏凉”工程,评选“最美办公室”,开辟流动书屋、开心农场、文化沙龙、课间茶歇等休憩场所,着力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让教师快乐工作。

四、重庆市渝中区推出“双减”背景下教师减负清单。渝中区印发《“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把握“减中有增”“增中提质”的教师减负方向,列出了24条教师减负清单。全域试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和工作岗位AB角制度,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统筹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多元化开展课后服务,减轻校内教师工作压力。实施智慧教育应用创新计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跟踪评价和智能反馈教学活动,赋能教师“智慧”减负。实施教师身心健康关爱促进工程,逐校完成“教工之家”硬件提档升级,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心理健康调适系列活动,优化探访、慰问和帮扶制度,强化人文关怀,助力教师“精神减负”。完善教师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全面、立体、客观和有效开展教师评价,消解“压力源”,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

五、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展关心关爱教师行动。洛龙区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关心关爱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广泛聚合各类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充实完善课后服务力量,缓解教师工作负担。建立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课后服务评价机制,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对于在开展课后服务等方面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设立相应荣誉表彰,全区每季度评选不少于20人。探索实行教师课后服务时间“储蓄制”,将课后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用于本学期内兑换假期。探索教师子女按片就近服务制度,将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孩子接到学校集体照管,并提供辅导和相关资源设备。提供晚餐放心包、课间休憩包、心灵放松包、节日温暖包、健身训练包、体检健康包等爱心“六件套”,缓解教师身心压力。

六、上海市出台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明确了课后服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从需求征询、内容安排、校内管理与保障、校外资源利用、质量保障与监控等课后服务重点环节提出了规范性标准和针对性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原则上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长需求征询,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提高需求征询频次。实施课后服务弹性参与制度,做到随时“准入准出”,允许学生和家长因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申请。基于学生需求适当安排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鼓励学校平行开设作业答疑、兴趣和社团活动、自主学习与活动,供学生按需选择。定期开展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绩效评估,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加强对校外资源实施课后服务的巡视与督查,通过随机抽查、阶段性考核、展示汇报等不同形式,加强对服务规范性、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过程监督,学校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校外人员(包括个人名义和单位外派)入校严格进行资格审查和违法信息查询,并对其品德、身心健康状况等严格把关。

七、福建省南平市聚焦活动课程建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南平市印发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实施方案》,按照多元分层、因地制宜、融合课堂、多方联动的原则,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开设兴趣拓展、主题探究、科普教育、学科应用、地域特色等系列活动课程项目。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积极开设艺体特长、书画棋艺、人文阅读、劳动实践等兴趣拓展类活动课程。以“一月一主题、一期一课题”的模式,试点开设主题探究类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以“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一批优秀科普人才和相关科普机构,联合开展科普教育类活动课程。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拓展学科知识、强化跨学科学习为目标开设学科应用类活动课程,加强与“三点半”前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结合地方文化、生态资源和学校特色,将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非遗文化和武夷山国家公园等有机融入,开发建设地域特色类活动课程。

八、重庆市出台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举措。重庆市印发《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十条举措》,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市教委、市科协联合命名一批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由学校和基地双向选择,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生就近提供科技实践场所。指导支持校外科普基地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认知能力,开发集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精品科普课程,优先保障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需要,并配备2名以上专职科技辅导员进行讲解指导。建立重庆市科普教育专家资源库,持续开展好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同时支持校外科普基地设计一批与学校课后服务时长、内容相适宜的科普活动,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每年联合评选精品科普课程、优秀课后科普活动各20个,每三年对全市中小学校外科普基地专职科技辅导员进行职业水平评价,评选五星、四星、三星级校外科技辅导员各20、30、50名,加强典型经验交流推广。

九、江苏省泰州市开展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泰州市坚持将科普供给侧改革与教育需求相结合,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积极开展以科技教育资源走进学校、青少年走进科普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活动。实施“六百”工程,举办100场科普专家讲座、征集100个“科学家故事”演讲作品、开发100个科学素养系列课程和科普资源包、建设100个中小学优秀科技社团、组建100个科技志愿服务队、推动“科普大篷车”进100所学校。开展“三走进”活动,走进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开设“奇思妙想创客营”公益科技培训、设计开发10条精品科普研学线路、依托41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展“高校科学营”系列活动,推动青少年走进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推动“云科学”综合素养教育平台应用、建设科学教师队伍等措施,积极服务“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十、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有效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克拉玛依市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科普场馆,精心策划组织主题科普展览、丝路科学大讲堂、科普大篷车巡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丝路科学大讲堂、科技夏(冬)令营、小小科技志愿者等二十余项集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的科普实践活动。支持建设30余家市级科技活动特色学校、示范学校,推动学校形成科技特色活动项目品牌。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全市25家科普教育基地增加科普设施,开发科普研学课程,建立科学工作室,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方便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打造石油科普教育阵地,组建石油科普志愿者队伍,试点开展“石油科普进校园”项目,编制石油科普校本课程及实践活动资源包,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精心设计适宜的石油科普活动,吸引青少年共同探索石油奥秘,传承“石油精神”。

十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龙泉驿区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支持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课程,全区67所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了蜀绣、川剧、舞狮、面塑、蓝染、草编、空竹、陶艺、扎染、烙画、剪纸等50余门传统文化课程,极大丰富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高层次艺术人才等校外专业人员近400人深入学校授课,实现每校设置1名文化辅导员、1个艺术工作坊,帮助培养特色文化艺术教师,指导开设多门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古镇、生态农庄、旅游学院等文化旅游资源,在课后服务时段组织师生到校园周边文化旅游场馆,开展沉浸式、探究式、项目式课后服务活动,全面丰富育人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养。

十二、四川省发文部署进一步加强考试和作业管理。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学校发挥考试和作业育人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考试和作业负担。实行学科轮流作业制度,严控作业总量,每周学科类作业不得超过70%,实践探究类作业不得少于30%,探索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减少周末、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纳入省培项目,用三年时间分学段分学科完成骨干教师培训,市(州)完成教师全员培训。规范作业设计及使用行为,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基础性作业”,各班级、各学科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确定“个性化作业”。探索改革小学一二年级期末通知单,以关键表现记录、激励性评语和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反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鼓励各地各校建设作业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定期向学生提供相关报告,逐步建立学生学业成长档案。

十三、江苏省常州市全面改进和加强作业管理。常州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分阶段提出了相关工作目标任务,系统构建长效作业管理机制。创新作业类型,重视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作业开发,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同时采用限时作业等形式,保障学生身心投入,提高作业实效。优化每天作业安排,周六学生自主学习,周日为“无作业日”。作业设计基于课程标准,保持“教—学—评”一致性,以学生作业正确率侧面检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作业难易程度。坚持课内布置作业,确保学生准确领会作业要求,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建立选做、免做、缓做、补做等机制。规范作业批改,做到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反馈,并及时进行纠错和讲评。建设校本作业资源库,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推送错题集和变式练习。

十四、贵州省遵义市通过“精准化”教学模式提质增效。遵义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部分学校试点推行“学生预习、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监测评价”六个环节的精准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相衔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前,学校通过各自信息平台将预习内容以导学单或微课视频等形式推送给学生,由学生进行预习并提交反馈。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备课内容、教学方式,做到详略有度,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内容、结构、过程和方法。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学业水平基础,布置分层作业,加强作业批改和反馈,并向学生推送未掌握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巩固提升。及时加强对教学效果的检测诊断,特别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达成和学业质量水平,以及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适应等情况,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十五、陕西省西安市多措并举推动“双减”落地。西安市通过采取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等四种模式,共组建“名校+”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共同体928个,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和优秀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统筹设计并系统推出西安好课堂系列实践载体,包括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品质课程分享、名校优课乡村行、家校讲堂进行时、精品网课别样红、多彩社团动起来、校外实践直通车等多种形式,近两年共举办市级现场观摩活动50多场,单场线下线上参与人数均超过20万。印发《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构建“五育”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为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提供可测可评的科学依据,并将五项管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减轻作业负担等要求细化到评价指标中,推动“双减”要求落细落实。西安市高新区组织开展“家校共育大讲堂”系列活动,每周六开展一期,每期不同主题,由家庭教育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讲授分享,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解决广大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焦虑和困惑,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提高育人水平,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

十六、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建设学科教研中心提升教研支撑能力。夏津县优化城乡教研系统,建设跨校际联合“学科教研中心”,着力改革教研管理方式,提升教研水平。全县成立了14个学科教研基地,组建28个学科教研中心,汇集400多名优秀教师,构建了以教研室为核心、各学科教研中心为基地的“一心多元”教研体系,搭建县、乡、校、组四级教研共同体。学科教研中心坚持课题研究、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联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学习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等培训,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掌握,帮助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定期开展集中研讨、送课下乡、组织教研论坛,推动城乡教师专业水平同步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

十七、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强化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富阳区推出一至九年级学生劳动项目清单,内容涵盖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四大类别共234条。全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推出34个实践体验点,让孩子们走进真实的劳动场景,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邀请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技能大师走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示范活动。统筹规划各类资源与需求,利用开心农场、博物馆、实践体验基地等社会资源,拓展学生劳动实践空间。上线“新劳动教育管理系统”,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监测,2021年9月以来,全区79所学校共布置5000多项劳动任务,有近5万名学生参与。

十八、河北省组织聘任“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河北省面向各地各行各业首批选聘了205名“双减”工作社会监督员,积极参与“双减”工作监督,实行三年一期,一期一聘。社会监督员队伍主要由熟悉“双减”政策法规,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或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各界社会人士组成。主要任务是深入调查了解全省“双减”工作治理实际情况,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参与“双减”工作监督管理,及时反映“双减”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建议,并协助开展全省性“双减”督查调研工作。

十九、云南省发挥团组织作用助力“双减”落实。云南省印发了《关于开展“团团陪伴·助力‘双减’”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思想引领、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工作优势,形成协同推进、服务“双减”的工作体系。结合各校实际将思想引领和政治启蒙融入课后服务,组织开展“红领巾爱学习”、讲好“四史”故事等活动,助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组织高校团组织常态化参与周边学校课后服务,配合开展作业辅导和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团属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社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积极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场地和力量支持。积极探索提供学生假期爱心托管服务,适当开展文体活动、集体游戏、综合实践等活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要求各州(市)团委选取学校开展助力课后服务工作试点,团属青少年宫及相关基层团组织根据实际探索开展假期托管服务试点。

二十、山东省济南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济南市印发了《关于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通知》,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构建教育发展良好生态。出台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两个建设管理标准,建成1000所标准化家长学校和100所示范校,从办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研讨、学习评价、技术支撑以及家长参与情况等多维度加强家长学校管理,提升家校共育工作实效。全市中小学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建成率100%,1343所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在线服务,为家长提供咨询辅导。建设“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掌上服务平台、《泉城家庭教育报》融媒体平台和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双推进”,家长单日平均访问1.82万人次。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