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小学必须关注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德育发展新趋势,并积极应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展开新的探索。
一、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
结合新时代特点分析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有助于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德育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把握。
第一,新时代要求学校全力破解“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两个百年交汇期”的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我们面临的危险与挑战也比任何时候更加严峻。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流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争夺、高科技突破、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都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重点和热点,并且这些竞争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然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大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健全身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护党执政的有用人才,更加是学校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必将是学校需要全力破解的第一课题。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是共同富裕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人民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演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也成为每一个人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精神层面追求。学校自然也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帮助学生完成精神启蒙和塑造。
第三,新时代要求学校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新时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日趋加深,信息技术已经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福祉,也深刻地改变、改造人类的生活。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已经无法离开信息技术生活,信息技术依赖的生活和人的类本质生活将长期共存。且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信息技术必将对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也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知识传授、技能习得等,如果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能够替代的,这些将不再会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主流;而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如对学生爱的本能的激活、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对学生直觉、想象、创造力等天赋的呵护,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塑造等,这些将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重心。
第四,新时代要求中小学要培养创新型的劳动者。我国经济社会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科技刺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跨界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创造型劳动者的贡献。劳动者从学校教育中成长,由此学校必须变革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模式,革新教育评价,重建教育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确信“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精神和日日唯新的创造精神。
二、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不变”与“变”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稳定、有序、渐进性的变革之中。作为社会巨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变革也显示出稳定、有序、渐进性的特征。因变革的渐进性特征,从当下社会发展横截面来看,学校德育同时具备“不变”和“变”的要素。
德育“不变”的要素有:一是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根基不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仍然是学校德育最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仍然是学校德育的初心。二是学校德育的功利性价值追求不变。在促进学生正向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拥护党执政的有用人才,仍然是学校德育的使命。三是客观的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变。经过一代代人探索而挖掘的教育规律至今仍在指导实践;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原理、学习机理,仍然是当下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四是德育者的情怀不变。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人、对社会有用之人、超越教师和自身并且有获得幸福能力之人,始终是教师群体共同的职业价值认同。
德育“变”的要素有:一是党和国家基于国际范围意识形态竞争、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需要,对学生培养规格和对学校德育的期待越来越高。二是德育发展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建章立制的“四梁八柱”作用更加彰显,德育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衍生的制度集群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认知规律;活动设计更加要求体现实效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施教方法、手段、途径、技术支撑等更加灵活、丰富和精准;德育评价更加注重激励性、个性化;教师育德素养培训在校本研修体系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三是德育一体化发展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打破学校的“孤岛”状态,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格局,汇聚和整合学生成长的德育资源,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四是德育外延不断拓展。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丰富性和不可分割性,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等已经正式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与实践的范畴。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期网络德育的兴起,线上德育时空与线下德育实践交融,学校德育实践场域不断扩张。
从哲学角度看,“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不变之中蕴含着变化;“不变”和“变”相生相长,相互转化。由此辩证观点来看,关注德育“不变”的要素,是为了学校德育精神层面的坚守;留意德育“变”的要素,是为了学校德育实践层面的创新与进步。
三、新时代德育改革趋势下的学校应对
德育渐变性中昭示了德育变革的趋势。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只有顺应时代进步、教育变革、德育改革的大潮,甚至屹立潮头,积极应对,学校德育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是学校德育的方向指引。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学校德育奠定了思想基础,揭示了主要矛盾,锚定了工作聚焦,标明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代命题的破解路径。
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层面所发布的关于学校德育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来看,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学校必须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将立德树人工作真正确认为学校办学的中心工作、首要任务和永恒使命,并且从资源集聚、政策倾斜、文化建设、宣传推广等角度落实“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德育为根”。二是强化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保证“让有情怀的老师上好思政课”,放大思政课对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学生喜爱的思政课程群,同时要以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重构学校德育目标。三是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当务之急是以“一校一案”的方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教学。四是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理解与确信,坚定学生做党和人民好儿女、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五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血脉赓续,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2.落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坚持全员育人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资源。当前,尽管从社会到学校,我们都在说“学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还是存在着德智分离现象,一些学校、一些教师还是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德育干部的工作,学科教师上好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将会随着新的教育评价、新的教师绩效评估制度而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的速度和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评估驱动,更需要学校内生的理念变革和行动自觉。落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学校至少需要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应对。
一是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身份和教育价值。教师是有思想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是有自我完善天性的自觉者和研究者;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助推者和学科内在价值的激活者。学校应当秉承“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创造”的理念,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持续推动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学校要将学科德育纳入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之中,引导教师通过整合教学目标、变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优化练习设计、更新教学评价等,释放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构建学科德育的团队研修机制,通过集体智慧共享,降低教师学科德育实践的精力耗损和心理阻抗。
三是以全员导师制全面实施为契机推动学校治理体系的重构。全员导师制,虽然隶属于现代学校治理制度,但是作为引发学校重构的全员导师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身就应当是一系列制度的集群。为实施好全员导师制,学校必须建立或梳理至少以下方面的制度:以学生意志为首选,遵循双向自愿原则,建立导师匹配机制;在教师尽责履职且尊重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符合教育伦理的前提下,学校应当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举措留有试错的空间,即建立容错机制;为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实现“人人是导师”的目标,学校需要完善培训发展机制等。
3.集聚学生成长资源,坚持协同育人
学生成长的力量来自于家庭、班级、学校和社会以及他自身的共同支持,每一方在学生成长中都不可缺少、可不替代。学校必须强化德育系统构建,释放协同育人效应,优化学生成长生态建设:一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以建章立制为载体,完善学校德育的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实现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二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与家长建立育人联盟,形成家校共振效应,放大教师引导的力量,增强教师育人的实效;三要发挥社会的支撑作用,主动联系和服务社会,为社会进入学校降低门槛设置、提供便利条件,进而激发社会支持学校办学、支持学生成长的愿望与行动。
4.尊重规律,推进德育专业化发展
随着人们对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化,加之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德育专业化越来越得到认同,德育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强,德育专业化对学校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首先,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道德判断、身心成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校必须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适宜学生的导教内容、形式和方法。其次,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等都是相对内隐的。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价值传递必须以更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及道德教育的专业知识等为支撑,比如,让学生接受某些教师所期待的观念时,价值澄清模式比价值灌输模式更为合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内化。再次,学生身心发展有阶段性,不同年龄学生能够理解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我们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应当体现科学性和序列性,以引导学生在螺旋发展的学习进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力和实践力。
另一方面,教育规律随着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而呈现迭代更新,加之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和家长需求的多元性,德育专业化必然会对教师有限的精力和专业储备造成巨大挑战,甚至带来教师的本领恐慌。因此学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研究能力:第一,要引导教师提高自己问题发现的能力。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对碰到的困惑进行思考,可以在团队研修的过程中对共性的问题加以关注,可以对自己平时理论学习中产生的知识碰撞进行思考。第二,要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教师都是朴素的行动研究者或者是经验主义者,这样的教师通常会认为,如果对一个问题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产生了一定的成效,那么我这个措施就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有可能是学生的身心自然成熟,或学生的其他重要他人对他施加了有效的影响,都可能产生结论的误判。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规范的科研方法,以提高我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第三,要鼓励教师总结研究成果并反哺自己的育德实践,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反思习惯以及工作成就感,更大程度地提升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美誉度。第四,要逐步助推教师改变专业生活习惯,让“勤阅读、勤笔耕”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
5.融合线上线下德育,坚持无边界德育实践
德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五环结构之一环,也是一项学校专业化工作,也是一种伦理。将德育视作伦理,这意味着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按照德育的目的、德育的原理、德育的方法去实施,意味着学校“时时、处处、事事皆德育”。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无边界德育,与无边界学习、泛在学习一样,也逐渐成为更多学校的探索。
2020年初,出于防疫需求而伴生的漫长寒假期和居家学习期,直接催生了崭新的教育生态,也带来了空中课堂和网络德育的兴起。云班会、云研学、云家访等新的德育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德育物理时空的限制,为缓解防疫期家长焦虑、呵护学生心灵健康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学校在复学后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德育提供了实践准备。
当下,学校正在寻求网络德育与线下德育的互补。线下德育偏重于学生集体性的教育,注重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侧重学生的实际过程经历和真实情感体验;线上德育偏重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并以海量的信息投放、适宜的呈现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侧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与探究。线上线下德育互补,有助于群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的统一,有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和谐,有助于校内外德育时空的无缝衔接。
综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对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中小学德育新的使命和任务。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德育专业化发展和无边界德育实践,优化学生成长生态,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友情提醒:所有站长原创资源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刘海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校德育处副主任、校政治教研组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参与或主持过《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运用》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的《浅谈乡土材料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运用》等9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教育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0多篇论文、教案、试题、高考分析等文章发表于《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辅类专业报刊。制作以个人原创资源为主的思想者工作室网站( http://www.teacher001.net)……[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致力于为中学文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5000万人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教育德育等在内的国内较大的中学文综教学资源网站。……[ 详细内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核心价值引领下的新型班级民主管理样式探究
- 下一篇:没有了!